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的主食是以五谷为主,这五谷是指哪五种谷物呢?
《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这说明汉民族在饮食上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而这种区别在于汉民族人民是以谷类作为主食的,帝王也不例外。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先秦帝王和人民主要是食用五谷。最早见于文献中的“五谷”之说是《论语·微子》里的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出门,子路掉队落在后面,碰到一个老头。老头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子路便上前问这位老人:“子见夫子乎?”老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说明在春秋时就已有五谷的说法。其后,《孟子·告子篇》也有:“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在“五谷”说出现以前,还有“百谷”之说,《诗经·豳风·七月》有:“其始播百谷”。《小雅·大田》和《周颂·噫噫》都有:“播厥百谷”。《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谷”。
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据晋代杨泉《物理论》中的解释,百谷除包括谷物之外,还包括蔬菜、果品等多种农作物。另外,古人习惯把一种作物的几个不同品种一一起上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而且这里的百谷也并非实指,而言其多。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指出:“古人举数以名谷,时愈早则所赅愈广。良以太古始事耕稼,未知谷类孰为美恶,故必广种遍播以验其高下。经历多时,别择乃精,所留之种由多而少,自百谷而九谷,而六谷,最后定为五谷”(《说文解字约注·谷字注》)。这说明从百谷到五谷这些数字的迭减,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先民经过长期试种的结果,他们把那些于人类最有益的谷物品种保留下来,逐渐淘汰一些质次的品种。农家世代相承,也就约定俗成了。所以,“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谷类作物品种的优劣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粮食品种有五种之多。
五谷究竟是指那五种谷物,先秦的文献一般都没有作出确切的解释,倒是后世的经学家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东汉人郑玄在《周礼·天官·疾医》的注中认为五谷为“麻、黍、稷、麦、豆”。持这种看法的古代著名学者还有卢辩、杨惊、颜师古等人。然而,郑玄在《周礼·职方氏》的注中又认为五谷为黍、稷、麦、菽、稻,持这种观点的古代著名学者还有赵歧和高诱等人。这两种不同意见,分歧在于稻与麻上。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稻的产量和作用,就全中国范围而言,究竟较任何粮食都要丰富而广泛,所以,持后一种看法认为五谷中加上稻是有其道理的。
形成以上这种分歧的原因,早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指出:五谷中不举稻,是因为古书作者多半起自西北的缘故。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经学家们由于所在的地区不同,接触到的谷物有别。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的种植主要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栽培很有限,所以在解释五谷时,稻的分歧就出现了(事实上,古代帝王中喜食稻米者占绝大多数)。另外,后人解释前代事物,多少有些猜测成分。例如,郑玄在解释五谷时,就持有两种看法。
因此,我们不应拘泥于五谷之说,应该把五谷看成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的代名词,用之于一个地区,即指一个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用之于全国,则指全国范围内的主要粮食作物。把以上两种说法综合起来,并考之甲骨文和出土遗物,可以认为古代人民的谷食以黍、稷、稻、麦、菽、麻六种最为普及,而在中国古代宫廷饮食中又以稻、麦最为重要。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宫廷饮食食用稻、麦的情况。
考古发掘证明: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帝王和人民的主粮是黍、稷;南方帝王和人民的主粮是稻谷。食的文明分成两大系统,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确立。秦汉以后,在北方,黍、稷的主食地位逐步让位给麦;在南方,稻谷始终是帝王和人民的主食,在北方却列为珍品,而在皇室御膳中却是常食之品。
在西周王室的青铜饮食器具中,有一种专盛稻粱的簠,《周金文存》中记载的“曾伯□簠”,它的铭文上写有“用盛稻粱”。《攈古録金文》中记载的“叔家父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