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命扩充军队外,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军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的死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长官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地局面。
话说,年前的时候,便有传闻说淮西吴圆济已经病入膏肓,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弟弟,如果吴圆济死,继承人就得从这两人中选出,按照各镇的传统来说,应该是父死子承。但是,吴圆济的儿子吴朝光非常的骄横跋扈,常派人四处攻掠,河南地区的许多州郡都遭受过他的洗劫,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朝廷是绝对不会认可他的继承权的。
也许是顾虑这个原因,吴圆济死后,吴朝光干脆匿不发丧,又假借父亲地名义,杀了亲叔叔,然后以父病请求朝廷由他主兵。
子未得朝廷圣旨便自认“留后”,朝庭自然不许,这时吴圆济的死讯也被人揭了出来,吴朝光见瞒不住了,干脆自己任命自己为军使。自领军务,纵兵焚掠舞阳、叶等县,希望朝廷能被自己威势所慑,从而妥协。
吴朝光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好,他的这番作为反倒引起了朝中大臣更激烈的反对,虽然大家都知道国库空虚。但还是有不少官员奏议要出兵攻伐淮西镇,彻底解决这个毒瘤;同时,也有大臣反对起兵,于是那些日子,朝堂上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吵个不可开交。
主战派以武圆宗、姜公辅两位副宰相为主。武圆宗在兵部任职多年,又是在陇右指挥过与吐蕃决战的老将,军事经验丰富;而姜公辅曾在淮南道任过两任刺史,对淮西的情况很了解。
他们并非是过于冲动莽撞。才主张用兵,自然有其原因所在,第一是因为淮西地地理位置特殊。
比起淄青、成德两镇来。淮西的劣势不是一点两点,地方狭小,兵力有限,四面全是朝廷地势力范围,但是淮西却一直最让朝廷头疼。淄青、成德远在山东、河北,而淮西却卡在朝廷胸口,在它地西面,南可出襄州(湖北襄阳),北可逼洛阳。东面,南跨淮水,北临汴州(河南开封),皆是事关帝国气运的重要城市,从淮西出兵,可轻易威胁,而且,还可以截断汉水和运河交通,使极度依赖淮南以南经济援助地朝廷财政。捉襟见肘。
从这方面来说,朝廷对淮西是志在必得。
第二个主战地原因是:吴圆济父子不得人心。吴圆济患风病多年,精神失常,滥杀无度,属下早有怨言,其子吴朝光也不是个能当大任的人,且同样好杀,淮西将士们并不想再拥立一个嗜杀之人。吴朝光自领军务后,便有几个将军投奔到濠州刺史裴武那里。裴武几次上奏。欲领军剿灭吴朝光叛军。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廷对军镇屡试不爽的釜底抽薪、离间之计再次奏效。吴朝光虽杀死叔叔吴让,但是并没有控制住吴让的部属。淮西镇三军中的“义武军兵马使”崔颢发话要为吴让报仇,正是朝廷趁机出兵的大好时机。
姜公辅还提出一个理由:前年,淄青镇军使李师古死后,朝廷同意了他的提名,让其弟李师道接替了军使之位,可以说朝廷有天恩于李师道,这次出兵淮西镇,淄青镇谅不会援助淮西,这样朝廷大军无后顾之忧,必能一举击胜。
不过,这些理由虽然很诱人,但是主和派官员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以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景俭为首的一部分大臣认为:帝国财政枯竭,国力已不堪承受一场战争,朝廷应该正好趁淮西镇内乱地时候,巩固国本,而不是擅动干戈。
这一部分从国家财政考虑的官员,以李景俭、杜黄裳为主,他们两人是主持经济工作的长官,虽然这一段时间互相之间颇有摩擦,但他们是最清楚帝国财务状况地人,自然知道现在绝对不是起战争的最好时候。
杜黄裳为之,还做了封财政方面的简报,呈给朝廷,上面说:陛下去年过生日,免了关中两年赋税,又免了东西川一年钱粮,眼下府库中仅有钱二百余万缗,扬子院只有钱十万缗不到,各地夏解未至,陛下若是要兴兵首先要发动各道兵马,如此粮饷赏赐都要从国库中出,没有出兵这二百万缗就要耗去一半,若朝廷兵锋不利,这二百万无论如何都不够。战事一起,夏解必然受到影响,朝廷开支一旦出现问题,臣害怕乱的就不止是淮西一镇了。
而以“侍中”卢士琼为首的官员虽然同样是主和派,但他们的观点又自不同,卢士琼认为: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至少目前的这种情况不应兴兵戎。
他的主张是朝廷一方面以正义公理为名施以压力,另一方面在淮西附近,按兵养威,促使其内部继续分化,寻找更好时机,甚至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如同以前地两个军镇一样,让他们闹够了、闹累了,自然归附。
应该说,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也是稳妥之举,首宰窦刚虽然依旧沉默,不过众人看得出来,他是支持这个方案的,但是被公认为是窦派重要成员的武圆宗却是强烈反对,又让大家看不太懂这位宰相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武圆宗的理由同样让人不好辩驳。他说:目前,淮西镇祸起萧墙,其趋极致,此时不击,他日岂易轻取?
对于这位领兵多年的官员,大家自然信服他的战略眼光,而且,平定五镇中的多次决定性战役,都是因为朝廷抓住了军镇内乱地绝好机会。果断出兵,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谁又敢保证这次淮西镇的内斗。不是一个同样难得的好机会呢?
战争总是让人厌恶的,还有一部分官员,不懂什么战略形势、出兵良机之类的兵家术语,他们只知道战争会带来毁灭和灾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能免则免。
这部分官员,以宰相高爽为首,他们的观点是:自古以来兵事便是生死之道,如非必要。不可妄动。再说,吴朝光眼下并无显著大恶,上次朝廷授予他“侍郎”荣衔,他也很言辞恳切地上表谢恩,并未损害朝廷颜面。而且,既然允了淄青镇李师道的任命,现在不许吴朝光为军使,他不服是正常之理,若是朝廷贸然兴兵。不但吴朝光会死拼到底,只怕连其他强镇都会有借口反弹,如果镇压不成,朝廷刚刚恢复的威望只怕又会丧失了。
不过,对于这些爱面子、和气为本地官员们,“兵部侍郎”刘嶙只说了一句话,便让他们不好再开口,刘嶙当庭大义凛然地道:“照汝等这么说,淄青镇应了。淮西镇应了。眼看成德镇田富安,幽州刺史刘济亦有病朝夕不保。若一旦物故,是否也要按照他们地意思,任命军使?如此天下何时可平?”
按照朝廷的制度来说,这种有争议地事情,通常是两个办法解决,一是皇帝御口决定,如果诸位宰相不坚持反驳,便执行下去,但是如今的天子才只有十四岁,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处置如此大事;那么第二个办法就是由政事堂几位宰相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这次的事情却甚为古怪,表决地结果是,主和、主战正好各占一半,窦刚投了和平票,武圆宗投了出兵票,两人为此大吵一顿,结果会议无果而终。
窦刚的性子极为刚强,这种性格的人,分外受不了别人对自己意见地反对,何况反对的人是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武圆宗。而武圆宗此人,性格更是鲠直,从来便是忙于做事,疏于人事,他觉得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上,绝对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有所偏颇,即便是被窦刚憎恨,也要坚持到底,于是要求进行第二次表决会议,并同时拜访了其他几位宰相,希望能争得他们的支持。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上一章所述的刺杀事件,武圆宗的最强力同盟和支持者---姜公辅被杀,他自己也受了重伤,主战派的两员干将,一下全倒了下去,似乎朝廷的决议就要倾向主和派,但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军镇地这番恐怖行动,彻底触怒了主宰帝国的大臣们,军阀为了保证自己割据势力范围,竟然暗杀宰相,这是帝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恶劣事件,是整个官僚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整体利益,最为痛恨、绝对不可以容忍的事情。
原本为主和派的高爽、李景俭首先附和“兵部侍郎”刘嶙的意见,要求尽快捕获凶手,严惩幕后指使者,并质问负责京城治安的京兆府和负责监督之权的御史台,堂堂宰相之尊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刺杀,是不是严重地失责?
窦刚更是征得天子同意,颁布了一封特殊的诏令:立即在长安城内进行大搜捕,无论贵室还是平民,金吾卫皆可入内搜查,如有阻拦,格杀勿论。并重奖提供线索者,能捕获凶手的赏钱万贯、官五品;敢藏匿者举族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