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二十九章风波荡
短短三日,无法逃出城的刺客便被搜寻到。这些家伙,竟然藏身在一个朝廷官员家中,官员的身份还颇为特殊,是专责监督之权的御史台一位姓赵的老资历御史。
进屋搜查的金吾卫和刺客们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最后捕获了三名刺客,其他的全部格杀当场。
随后,这些刺客被严刑拷问,供出了策划刺杀事件的头目,是长安城天缘寺一名叫圆净的寺僧,这个和尚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但平日素以勇悍过人为名。而据赵刺史的交代,同样是由于自己的把柄被圆净捏住,这才不得不窝藏刺客,结果后来知道宰相被杀,惧怕后悔无比,却已经来不及了。
京兆府当即发下捕文,可等到捕贼官们来到天缘寺的时候,圆净老僧却已经自缢身亡了。
线索到此,似乎是断了,因为那些负责具体行动的杀手们,只知道圆净是指挥者,并不清楚他背后似乎还有其他人。不过刑部的办案老手们,都是经验极其丰富之人,往往从一个不被旁人关注的小地方,便能抽出另一条线索。
据那些刺客招供,他们多是退役军人,这次是被雇佣而来杀人,其中只有两个人是长安本地混混,跟着圆净学了刀枪棍棒之术。这引起了审讯官员的疑虑,按照正常的逻辑,为了保密,行动的策划者会尽量利用自己熟悉的、易于掌握的人来行事,怎么可能轻易雇佣几个退役军人来做这样大的事情?
结果一调查,原来这些军人多是来自三镇的士兵,尤其是淄青镇,刺客中有一半是出自淄青军中的精锐--“铁士营”,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别有隐情。再次对抓捕的刺客拷问后,得知他们之所以来到长安。都是被一个叫洪乾明的人介绍过来的,这个人曾做过淄青镇地行军长史,后来却神秘消失,传说这个人和淄青镇原军使李师古的死有密切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调查人员又收到了宰相武元宗府上的仆人提供的一个重要情报:淄青镇的李师道为淮西镇上书朝廷求情未果后,还派亲信将领上京游说武元宗不要出兵。被武元宗痛骂一顿,赶出门去。后来,这个飞扬跋扈的将领曾在公开场合说:朝廷要讨伐淮西,全是武元宗地主意。杀了武元宗,其他的宰相就会害怕,必然要主张言和。
而这句话,却被消息灵通的这个仆人得知,还提醒过主人,而武元宗却是大笑着没当回事。结果几日后便发生了刺杀事件,于是这位仆人觉得此事肯定和淄青镇有关。
案件查到这里,幕后之人竟然又指向了淄青镇。这让刑部官员们再不敢擅做主张,于是将详细情由汇报给了尚书省,又由尚书省呈递中书、门下二省,最后,案子交到了政事堂各位宰相手上。
原本。刺杀事件发生后。人们普遍怀疑地是与两位被刺宰相有密切联系地淮西镇。却是没有想到。调查来去。矛头却隐隐指向了三镇中实力最强大地淄青镇。诸位宰相们不敢轻举妄动。一方面让刑部、御史台等与这个案子有关地调查人员守口如瓶。勿外泄;一方面在政事堂讨论该如何处置此事。
其中。“尚书左仆射”高爽认为:既然要严查到底。那么不管幕后之人是谁。也必须查个水落石出。这关系到朝廷地颜面。关系到宰相地威严。如果胆怯止步。恐怕有更多人会效仿这样地恐怖刺杀行为。
附和此意见地是同中书门下三品、驸马钱伯芳。他虽然除了宰相地荣衔外。现在只兼着一个“司农寺卿”地清闲职务。但是因为顾命大臣地身份。所以按照朝廷地制度。可以参加政事堂地会议。
钱伯芳地想法。代表一部分皇室中人地思维。自庄宗后。武氏皇族无时无刻不想着消弱甚至削平藩镇地念头。如果这次能趁机将最强大地淄青镇也摆平。那剩下地成德镇。根本已不足为患。
“侍中”卢士琼坚决反对这样地想法。他认为这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地幻想。说实话。抛开政治立场和个人利益不说。朝中大臣。自是无一人不想着收服军镇。将它们重新划入朝廷地统治之下。这是任何一个有抱负地官员。自然有地念头。
但并不代表可以蛮干。如果这是一件很容易地事情地话。庄宗皇帝以扫平天下之威。如何会无可奈何地出此下策?
卢士琼说:“淄青镇兵精将广,军势庞大,可谓数倍于淮西,朝廷欲战胜之,又谈何容易?再说,即便侥幸胜利,淄青自李武俊为军使以来,父子相承三十多年,人情习惯之下,一旦易之,恐怕彼此上下,都不会以为然。”
又道:“国家碌顿已久,太平之业,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望各位三思。”
在座的“参知政事”李景俭沉吟良久,发表了模棱两可的意见:国家尊严自是必须维护,不过起兵也确实要思量好了,再慎重进行。
不愧是外号李猫地奸猾之人,按照他的本意,他是最不想现在发动战争的一位大臣,此人主持经济改革后,到现在已历时一年有余,却是成效寥寥,反而有些措施不善的地方,已隐显恶劣的后果,自是焦头烂额,怎么可能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发动一场耗费巨资的战争?不过,武、姜二位宰相被刺后,他发表了一顿慷慨激昂的奏议,要求严惩凶手,现在如果再说以和为贵,就大为不妥了,所以只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
众人各自争辩,唯有首宰窦刚依然是沉默不语,这些日子来,关于淮西军镇的事情上,他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曾和他密谈过两次地卢士琼知道,他同样是不赞成起刀兵地,既然窦刚对淮西镇都不想用兵,何况是更加强大的淄青镇。卢士琼希望能征得他地支持,于是道:“河北不遵朝廷声教,普天之下,谁不愤叹,但此镇强势,只可缓图。不可急取,窦相,你意下如何?”
窦刚收拾起混乱的心绪,沉声道:“既然各位有所异议,可将此事告于天子,由陛下裁夺。”
众人都吃了一惊,窦刚的话似乎没什么不妥,不过联系他往日的性格和做事风格,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地表态了。告与天子又能如何,天子那么小,又知道什么?
不过。既然首宰选择了弃权,不发表任何看法,而其他人又争论不休,无法形成同一意见,那只能让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来裁决了。
结果,十四岁的小皇帝对大臣们将如此大事交由自己最后定夺,感到很高兴,极为兴奋地问七问八,看样子。少年慧帝似乎平日对天下之事也有些了解,还知道淄青和淮西的不同,皱着眉头道:“各位爱卿请告知朕,朝廷的军队,可胜过那号称百战之师的淄青精锐吗?”
“这。。。。。”在场地几位重臣无法回答,宰相中只有武元宗曾领兵作战,熟悉军伍,而剩余之人,要说政务娴熟。自然在行,而要让他们谈论行军打仗之事,可就有些犯难了。
卢士琼不理皇帝的问题,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和平”主张,启奏道:臣不懂军事,但万事同理,自有其内在循环之道。臣观察跋扈番镇,已非一日,此辈致命之处。在于军使分兵以隶诸将。希望不使任何人权任太重,但由此带来的是诸将势均力敌。不相制约,加上主上不居名义,刑罚严峻,人人畏疑,无不谋变,只是不敢先动而已。倘主帅严明,尚能控制局面,如是不肖,顿时生变。淄青李师道,不过乳臭小儿,胸无大志,略有狡猾,能成何事!臣敢断言,贼中祸乱未己,故不必用兵,其后,自有淄青军士求归朝廷以图自保。同理,淮西镇弹丸小地,更是不在话下,还望陛下慎裁。
小天子叹了口气,又是一个软弱胆小之徒,照他这么说,朝廷什么也不用做,就守株待兔好了,顿时,小皇帝对这些平日慷慷而谈的大臣们很是失望,于是道:“此事,还须问过武相才行。”
在这个时候,天子觉得对朝廷最忠诚,最有能力的,还是为公事而受伤的武元宗莫属。
为了表示皇家圣恩,天子亲至武元宗府邸看望于他,此时,武元宗身体稍有康复,对慧帝言道:万不可牵连淄青!淄青势大,只能择机图之,不可轻易妄动,且此次刺杀之事,不过捉到一二愚昧刺客,并没有真凭实据证明是淄青镇所为,擅动大军,师出无名,其结果堪虑。
看天子似乎有些不高兴,武元宗忙道:淄青虽不可图,但淮西正当时机。淮西镇,朝廷心腹大患,不得不除。今其内祸顿生,诸将离心,正是一击而获之时。再者,吴朝光未得诏令,自领军务,侵扰邻州,实是挑战朝廷之威严,其他藩镇就在看朝廷是否真有决心讨伐之,决不能半途而废,让贼子气焰更为嚣张。
天子闻言,大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