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二十八章军镇
“三王之乱”一直持续十几年,作为主战场的中原地区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几乎可用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来形容。直到721年,德王之子武思渺剿灭了所有反对势力,即位称帝,史称“庄宗”。因神都洛阳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第二年,周庄宗又下令迁都关陇,于是,周王朝的国都从洛阳重新迁回了龙兴之地----长安。
战乱虽已平定,但却留下了一个急需整顿的烂摊子,不说战争遗留下来的诸般经济、社会问题,就是那些跟着周庄宗南征北伐,为他打下至高帝位的众多骄兵悍将,该如何处理,便是个大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庄宗对于军队,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与其说这些将士是真心拥护他当皇帝,不如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已经厌倦了多年的战争,所以才不得不暂息干戈,当时的情形,如果庄宗不能将这些人妥善安置好,战争很可能还会再次爆发。
不得不说,周王朝的几位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及应变能力,是非常缺乏的,他们缺少一种灵活的手腕和铁血心肠。
最后,庄宗为了安抚众将,以拥立之功、奖赏功勋的名义,将这些彪悍的将军们分封为各镇军使。“镇”即“军镇”,通常辖数州之地,军使在辖地有拥有军政大权,不仅拥有绝大的军权,还管理地方经济、政治之事,几乎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论功行赏,最后分封了大小八个军镇,史书上的记载是“瓜分帝土付授诸将”,可见评价之恶劣。这些军镇内可自署官吏、征收赋税,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只向朝廷缴纳一定赋税。
不久后。便有大臣指出这样的封赏恐留巨大隐患,建议“趁势不稳”消弱他们的一定权利,朝廷也有意压制军镇,遂实行,但可能做法有些太激进冒失,结果引发了后来的“五镇叛乱”。叛军兵锋险些打到了长安,最后虽然朝廷和军镇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但是从此后,军镇连税赋都不再缴纳,并强迫朝廷承认了他们军使之位可世袭的要求。
当时,有一位富有远见的大臣提出一个建议:世袭可以,但继承人地身份,必须经过朝廷的认可。也就是老子死了,让哪个儿子接替自己的位置。必须要得到朝廷的允许。
这项建议虽然最终被采纳,但是在朝堂上却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朝廷为了让军镇接受这个条件。舍弃了很多东西,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作出让步,很不划算;有些大臣直接称之为死要面子,认为不应该为了名义上的任命权,而放弃很多实际地东西。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份颇有远见的措施,实行得是多么正确,如果当时没有采纳它的话。也许周王朝的历史又是另一番景象。
七年后。雄霸河朔地昭义镇军使章喻病死。朝廷赦令任命其第二子章醇为“留后”。长子章谨不服。起兵杀死章醇。随后。又被“兵马使”裴志清、“侍卫官”李抱真驱逐。这两人素有忠义。心向朝廷。遂归顺。从此。这个抑制山东、防卫东都。拥有特殊战略地位地昭义镇从八镇中消失。重归帝国控制。
同样是采用釜底抽薪。制造内部矛盾地办法。接着。帝国又对其他几镇玩了同样地花样。其中。有得有失。虽然军镇方面已有所警觉。并屡次出现了激烈地反应。但是中央掌握着道义地制高点。权利又是人人争抢地东西。得到权力就能位于人上。失去权力就可能任人鱼肉。有几个人能宽容大度到把继承大权让给别人?哪怕是亲人也不行。这就是富贵之家无亲情地道理。
在朝廷地手腕下。军镇内部多有暴乱发生。中央也尽量选择那些对帝国还存忠心地继承人支持。经过数十年地努力。终于又有三家军镇。宣布归顺朝廷节制。
750年。“宣武镇军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军使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认。周念宗不允许。反而任命了李宝臣地女婿牛国安为宣武别军--彰兴军地将军。李惟岳遂派人在朝廷使节到来前囚禁了牛国安。想让朝命空悬。
周念宗虽谥号为念。似乎性格颇为温和。却也是一位刚愎地皇帝。威严受到挑衅。自然无法忍受。更何况他早有平藩镇之心。决心在有生之年。将这些生长在帝国身躯上并且渐渐有扩散之势地毒瘤全部割除。于是宣布调集十六路军队。讨伐宣武镇。
可是。李惟岳却是一个非常精明厉害地家伙。在军队中素有威望。还懂得拉拢人心。传说中是“爱兵如子”。这也是朝廷之所以不任命他为军使地原因。如果让此人掌握大权。恐怕将是朝廷地心腹大患。
话说,朝廷十六路大军齐发,本想一举拿下这个硬茬,可没想到李惟岳指挥着宣武军区区三万人,采用利用时间差、各个击破的灵活战术,将朝廷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战争持续了八个月,其他军镇又暗中资助宣武镇粮草,使得朝廷以持久战消耗对方的战略也宣布失败。
最后,宣武镇还是败在了内乱上。都虞侯李灵曜素与牛国安交好,他偷偷地将被囚禁的牛国安放了出来,结果牛国安领着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李惟岳身后开了一刀,宣武军被前后夹击,终大败,李惟岳被斩杀。
但宣武镇仍然没有被彻底平定。在这之后的十余年中,屡屡出现割据势力,帝国也无力东讨,直到763年,割据宣武镇的李万荣得了重病,让其子代为理事,他手下地人发动了政变,将他的儿子囚禁押往京师,朝廷任命了新的宣武军将军,才结束了宣武镇的割据。
随后。在丁晋任文裕县令的第二年,沧景镇(治沧州),也上表归附,军使王庆隆将大印交给了朝廷,自己出家做了和尚。
到此,八镇中只剩下了淄青镇(治青州。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河南汝南)、成德(治恒州,今河北正定)三大军镇。
而这三镇,也是屡经内乱和战火,但是与其他归附朝廷的军镇不同的是,这三家却是实力强大,每经一次动乱,军队便犹如经历过一番巨大的洗礼般,越加纯粹和富有战斗力。
其中。“淮西镇”便是被人们认为是和此次宰相被刺事件有关地军镇,而前些时候朝堂上围绕淮西而进行地激烈争论,很可能是导致宰相被杀地原因所在。
“淮西镇”。地处淮南道西部,紧挨着河南道,以蔡州为治所,下辖六州: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唐州。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民风彪悍,在三王之乱中,又是战争最为激烈残酷的地区,在长期地战乱中,人们信奉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血腥规则。促使这里地社会风尚发生剧变:“犷戾过于夷狄”,凶悍野蛮胜过蛮夷。这种犷戾风尚还渗透到周边地区,形成一个以淮西镇的申、光、蔡等州为核心的以犷戾风俗而区别于中原其它地区的特殊区域----“淮西地区”。
其后,庄宗分封功勋之臣,将大将军米沛封为“忠武军”都知兵马使、淮西镇军使,但是不久,忠于朝廷的米沛便被部将杀死,从此淮西开始了混乱的军阀割据。
后,朝廷派将军李希烈镇压淮西镇叛军。谁知已经有异心的李希烈不但不起兵,反而很快同这些反叛的势力相勾结,跟他们共同称霸地方,与中央政府对抗。
李希烈自称天下兵马都圆帅、太尉、建兴王,并于公圆733年起兵攻陷了汝州,又派部将攻取了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围困了郑州,兵锋直指关内道,震动了整个朝野。不久。唐将刘洽将他的部队击败。李希烈只好灰头土脸地退回蔡州,自立为淮西军使。
李希烈出兵受挫后。回到老巢蔡州便很快病倒,在病重期间,他地部将陈仙奇买通医生将他毒死,然后向朝廷投降。朝廷暂时先任命陈仙奇做了淮西军使,准备分化瓦解淮西各军。不过没过多久,陈仙奇就被淮西军队中的另一个实力派吴少诚杀死,而吴少诚也没有活多久就被自己的堂弟吴少阳杀死。
吴少阳看多了自相残杀,觉得这个事情恐怕没有止境,于是想着要向朝廷投降,结果他地儿子吴圆济却不赞成,你这个当老子的是做够土皇帝了,我这个儿子还没尝过滋味呢,于是伙同部署杀死了自己的老子,接替了淮西镇军使的位子。
淮西镇的统治者几经变换,几乎是走马观花一般让人眼花缭乱,比之其他军镇更为混乱不堪,原因一是在于当地民风彪悍,骄兵悍将众多,二是由于其核心军队的构成制度造成的。
其核心军队谓之----“牙兵”,各代军使们,为了维护统治,除拼命扩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