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胆
(一)位置与解剖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既是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府。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二)生理功能及其表现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将胆汁排入小肠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又称“精汁”,故胆被称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排入肠道后,协助脾胃,维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排泄才正常,脾胃运化功能亦健旺。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肝气郁结,肝疏泄不及,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则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出现胁腹胀满疼痛、厌食油腻、大便失调等;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瘀积日久可形成砂石。
2.主决断 胆在精神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因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影响较小,且恢复也较快;胆气虚弱者,易表现为胆怯、善惊易恐、遇事不决、夜卧易醒等。
二、胃
(一)位置与解剖
位于膈下,上连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脘。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外形为屈曲状,有大弯、小弯。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生理功能及其表现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由口摄入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的作用。受纳,指接受和容纳;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主运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是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正常,饮食正常,气血化源充足,各脏腑功能正常;如果此功能失常,会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酸臭或消谷善饥等症。
2.主通降 胃腑的气机具通畅、下降的特性。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需下行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些皆在胃的通降作用下完成的。故胃以降为和,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也包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胃主通降是与脾主升清相对而言,故又称降浊。降浊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若胃失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出现胃脘胀痛、不思饮食等症;若致胃气上逆,则发生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
知识拓展……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胃气,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和以通为用的特性,也是对胃与脾的运化功能的综合概括。由于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三、小肠
(一)位置与解剖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通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小肠呈纡曲回环叠积之状。“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灵枢·肠胃》)。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即接受、容纳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此谓“受盛”;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此即“化物”。如果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溏等症。
2.分清别浊 小肠对胃所降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的同时,随之将其分类成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的过程。清,指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分清,是小肠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后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指小肠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及将吸收的大量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