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00.net,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组织了有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完成本教材的编写。

    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以体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启发性、先进性)“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时限原则)为基本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本教材总共计16章,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与防治、针灸推拿、中药、方剂、内科病证、外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等,全面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针对高职非中医专业学生,本教材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先”的方针。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突出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中医各科适宜的诊疗技术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多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病例分析、处方讨论等活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旨在培养能够为临床各科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基础医疗救治、就医指导、保健护理和健康咨询等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众多院校编者的共同努力下编撰而成,相信是一本适合高职临床专业《中医学》的教材。由于时间仓促,编写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使之更加完善,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12年6月

    ■学习目标

    1.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2.熟悉中医学的医学理论体系。

    3.了解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结果总结和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学好中医学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丰富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以及适应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形成了疗伤治病的原始医学知识。通过历代无数医学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中医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个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作斗争,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医学基础。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著成了许多医学巨著。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分开之时,二者显得尤为的重要。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想,主要有精气神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医学家应用这些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对以往的医药学实践经验经行总结,使之系统化,从感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初步建立了中医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中医称为四大经典)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巨著,该书内容丰富,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对以往的医疗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所以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没有具体的作者,同时为了提高社会的关注,冠名“黄帝”二字。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素问》内容包括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摄生、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注重介绍经络、穴位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其中对于人体骨骼、血脉、脏器等的描述,堪称居于当时世界医学之首。《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全称《九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在当时能够与《内经》相媲美的古代医学典籍。相传是由秦越人即扁鹊所著。本书采用的是以问答的形式而著,以论述基础理论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擅长妇科、儿科、内科、五官科等科,常运用针灸、按摩、汤药及手术治病,多获良效,尤其对诊脉方面颇有研究,被誉为“脉学之父”。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可惜由于战乱,原书已亡失,后经晋代王叔和搜集整理分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温、清、和、消、补八法,理、法、方、药齐备,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使得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所载方药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于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和“医方之祖”。

    与张仲景同一时代的名医华佗,堪称“外科鼻祖”,其创制“麻沸散”,相传能够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施行剖腹、正骨手术;同时还创“五禽戏”健身操,开创了我国保健操的先例。

    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也是世界药物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全书收载药物365种,是对汉以前药物学知识的高度总结。所以本书没有具体的作者,冠名“神农”所著。该书根据药物的功效和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记载药物的性能、主治,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药物学理论,其记载的当归调经、黄连止痢、麻黄治喘等都被后人一直沿用至今,为临床用药和组方提供了依据,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给后人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医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中医学的内容不断完善。

    (一)魏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医药学的辉煌时期,医学家们在这一时期既重视继承整理经典著作并阐述其理论,又重视总结临床经验,阐明疾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使之上升为理论。主要有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汇集了晋代以前脉学的成就,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脉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明确了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书,也标志着本草新兴分支学科的出现。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包括了内、外、妇、儿、眼科等多学科的疾病。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详细阐述了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疗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由政府组织苏敬等人主编并颁布的具有国家规模和水平的《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载药844种,增加了图谱,并附有文字说明,开创了用图文对照方法编撰药学著作的先例。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医学书籍得以大批刊印。宋朝廷组织编著刊发了多种大型医书。南宋陈无择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对后世病因学的分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金元时期涌现了众多学派,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等人为代表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论”,百病皆由火生,用药以寒凉清热为主,后人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倡导“攻邪论”,为其中最著名者,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为“攻邪派”;李东垣创“脾胃论”,治病重在调补脾胃,后人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创“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人称为“滋阴派”。四家的论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既有对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又有许多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药物的认识远远超过了本草的范围。明清时期,医学家们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其中有吴又可著的《瘟疫论》,创“戾气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提出新的概念;叶天士所著《温热病篇》,阐述了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著《温热条辩》,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使得温病学走向系统与完善。

    (四)近代与现代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在清朝之前中医学一直处于世界医学的领先水平。当西医学传入我国后,由于旧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盲目地崇洋媚外,对祖国医学采取歧视、排斥、打击、废止等错误的政策,导致中医学在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