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这位孔郎中,据说是孔圣的后人,可是无论性格,还是做事,一点没有“圣人”的风范,为人时而迂腐、时而倔强,省内地人缘并不佳,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性格实在太臭了。
在丁晋刚来到尚书省的时候,臭脾气的孔郎中颇有些看不起这个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他是做了一辈子案牍工作的老官吏,素来信奉的是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说白了就是资历够老才能入得了孔光的眼,可是这个年轻人,无论从哪一点看,都不像个经验丰富的“能吏”。
但是,随后在工作中地接触认识,却让孔光有些出乎意料,这个年轻人一点都没有他印象中那些毛头菜鸟地飞扬跳脱、虚夸不实,而是做事勤勤恳恳,很脚踏实地,同时,做出的工作也非常漂亮,即便是以严肃古板、要求苛刻出名地孔光,都很难挑出他的毛病,这时,孔光对丁晋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
可是,接触的时间长了。丁晋身上也有一些孔光无法忍受的毛病,比如他和下属那些身份低贱的吏员走得太近,这让孔光很是有些不以为然: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如果上下不分,尊卑逾越。这还成何体统?
还有,孔光感觉这个年轻人虽然性子沉稳,但也不失狡猾之色。只看他不好好安于工作,却总是想着一些亲近领导、拉拢同僚下属的手腕,就知道这个年轻人地心态不稳。虽然,孔光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丁晋所负责的工作,确实是完成得无可挑剔,可他总认为年轻人还是不安心工作,有那些闲工夫。何不将工作做得更精益求精呢?
也因此,孔光平日对丁晋多有微词和苛责,在他的本心来说。是因为看到一个难得的人才耽于邪路,所以要尽自己的能力规劝教导他,而在别人听来,却是孔郎中对丁晋很有成见,于是就觉得他们之间有矛盾。
不过,只有孔光自己才清楚对丁晋这个人才有多爱惜。俗话说“小瑕不掩大瑜”,除了那些鸡蛋里挑石头的小毛病外,这个年轻人几乎全身都是优点和才华。
“泄密风波”中,孔光看了丁晋制定地“保密条例”后。曾一个人在签押室内兴奋得手舞足蹈,这还不够,他需要和别人分享这种在自己属下发现“奇才”的巨大喜悦之情,于是将之推荐给“左丞”束元嘉,可惜束元嘉嫉妒丁晋,最终没有采用此条例,后来,孔光又将之告知了卢承庆,这份保密条例才最终被“发扬光大”。成为帝国重要律法中的强力补充。
对丁晋了解得越深,孔光便越难掩饰喜爱之情,这个年轻人,最难得是,他虽然拥有狡猾聪明的本质,但是他只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耍点手段心计,而在政务上却是光明磊落、堂堂
活了大半辈子的孔光,也见识过很多聪明绝顶的官员,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却无法压制自己的聪明。结果聪明不仅用在了小事上,也用在了政务上。心地先未光明。则治术总归涂饰,这样地人,即便再聪明、再有才能,对国家、对朝廷也毫无帮助,反而有大害。
这样一对比下,丁晋的难能可贵,就更为孔光所喜,他甚至认为,这个年轻人如果能沉住性子,再稍加锻炼几年,积攒了丰富的政务经验,前途绝对不可限量,而那,就可能不是自己敢窃望地了。
不过,在这之前,孔光也认为丁晋必须经历一番“琢磨”,玉不琢不成器,而“诬告事件”正是对他的磨练,如果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也许对丁晋反而是好事,但是这种好事不能多磨,官场不比其他,一个官员被闲置的时间太长,那就不只是失去一点锐气,可能人也废了(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转变)。
所以,孔光强烈上书,要求尽快对此案作出结论,即使,这种结果是负面的,是对丁晋很不利的,孔光也认为必须要尽快做出定论,哪怕,以后拼着这张老脸不要,为他走动一二关系,让他东山再起,也无所谓了。
也许,老天也为孔光的这番大公无私的爱才精神感动,就在这时,“都事官”郑可能为丁晋案又提供了一份重要线索,这个线索,其实就是丁晋和郑可能二人栽种的“因”,现在结下地“果”。
当日,在处理废纸钱的讨论中,谨慎的丁晋和做事细致的郑可能,都认为此事虽众人皆知、皆行、彼此心照不算,但总归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例规,而其实,这件事完全可以征得朝廷同意,光明正大地实行。
于是,两人曾写过一个折子,上书称这些废纸与其浪费扔弃,不如收集定期卖掉,以奖励官署中的优秀人员和抚慰那些贫困的低级官吏,这与朝廷、与各级官吏,都是大好之事。
这份折子,却最终没有了下文,按照丁晋和郑可能当时的想法是,这个意见没有通过,两人无奈之下,只得暂时暗地实行此法,而同时完善奖励扶助措施,争取下一次上书机会,再向朝廷建议。
及至丁晋被捕后,郑可能四处走动关系。希望能保他出来,在这一番活动中,郑可能偶然从一位在“门下省”任职的朋友口中得悉,他们曾经上奏地折子,因为某些人的疏忽,还被耽搁在”门下省”。根本就没有递交给更上一层的“中书省”,更何况是进入“政事堂”为诸位宰相审议。
简单来说,“门下省”负有的是“审核”、“驳回”的权限,不仅由天子、政事堂、中书省这些上层者制定的命令,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下面呈交上来地公文奏章,同样要由“门下省”审核,审核不通过的,或是打回去让其重新修改。或者就扔弃一边,算是搁置了。
但是丁晋二人地折子,根本连这个审核地过程都还没有经历。便被一些粗心的人,给耽搁了。后来,“丁晋案”闹得沸沸扬扬,这些人也发现了此折子,但是这个时机再呈交上去,已是很不合适了,所以就继续搁置。
而此事,无意间却被郑可能知悉,他自然不能善罢甘休。如果折子没有被疏漏,也许丁晋就不会有这次地无妄之灾,即便折子被审议通过地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鉴于此,郁闷的郑可能便向“门下省”有司提出了抗议。
而“门下省”长官对此事也很重视,因为本部门和中书省是处理国家政务最核心的机构,其中“中书省”执掌军国之政令,“门下省”执掌出纳帝命,如果这样的部门出了问题。对国家绝对是致命的威胁,丁晋此事虽小,但一叶可知秋,谁也不敢大意。
结果,按照从下自上的各道流程一查,“尚书省应奏之事,须缘门下者,以状牒”门下省”,准式依令。先门下录事勘。给事中读,黄门侍郎省。侍中审。”,原来,问题出在了“给事中”这道环节上。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有一名“给事中”属下的令史,无意间将折子夹带回了家中,结果过了几日才发现,因为公文上都有日期,再拿回去肯定要被追究责任,而不拿回去又恐怕日后事泄了罪责更重,于是这名令史便将折子带回“门下省”内,偷偷插入了已审核而被搁置地公文中,可是也不清楚怎么回事,这件事还是泄露了出去,最后被郑可能找上门来了。
不提这位倒霉的令史受何等处分,再说有了“门下省”的疏忽渎职之事后,孔郎中更抓住了把柄,第三次上奏要求尽快解决丁晋之案,并强烈谴责了某些部门地效率低下和不负责任,矛头还指向了政事堂诸位宰相。
孔光上书后,一些谏官也嗅到了其中的好机会,抓住“门下省”渎职之事,大做文章。
“散骑常侍”董宝德、“左补阙”刘大夏接连上书,弹劾“门下省”众官员治公懈怠、玩忽职守,让“门下侍中”卢士琼是焦头烂额,头疼不已,一气之下,也不再坚持要惩治丁晋之罪的主张,选了“弃权票”,交由其他重臣去吵个热热闹闹,这事,他是不奉陪了。
力主对丁晋治罪的坚定派卢士琼既然妥协了,其他人和丁晋毫无利益冲突,又碍着窦刚面子,自然也就纷纷出言敷衍了事,再有“尚书左仆射”高爽或多或少护着自己人的想法下,对丁晋的处罚结论,终于在历经一个多月后,迟迟出台了。
官场就是这样,无论是多么离谱的结论,总要自圆其说地带些依据色彩,似乎这样就是合乎了正义、公理。
对丁晋的处罚令同样如此,诏旨上说:丁晋虽贪墨,但因为是属于为公、为众人、为贫困之士,自己分文无取,不属于“六赃”,再者,其忠义良善之处也应赞扬,所以不须从严惩处。但是此作为也不能不给以一定惩罚,以免后人效仿,因此,将丁晋的散官品级降一级,由正七品“宣德郎”将为从七品“朝散郎”,并暂时免去他尚书省内所有职务,罢职侯用,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