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三十五章节外生枝
其实在丁晋被抓后不久,窦刚已经知道了消息,到了他这种地位的重臣,自然有其特殊的情报渠道。
不过,窦刚没有立即出手救助,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并不是说只要是“自己人”,就不管什么情况也要去保他,那样的话,和一些任人唯亲、排除异己之类的权臣又有何区别?
窦刚同样是先让人打听了下消息,结果得知丁晋是为一点不起眼的事而被告为“贪污罪”,结合他的性格和这事的情由,窦刚心中已有数:看来这个年轻人是得罪了哪位上司了。
如果不是得罪人,不会被人抓住这点“小麻烦”攻讦;如果不是上官,也不可能将小事化大。
这点“小事”,自然不放在窦刚眼中,不过他还是不准备马上去保出丁晋,他的想法是:年轻人心高气傲,做事有冲劲,但不免失之莽撞,暂时让其吃点苦头,对他以后成长有好处。
有了这番想法,窦刚便对此事不闻不问,后来政务一忙,也便将其抛之脑后,结果第三日,他的外甥--“中书舍人”卢承庆又说起了此事,表示对丁晋这个难得的人才被抓,感到非常可惜,希望窦刚能出面保他。
窦刚这才想起丁晋还被关在“大理寺”,想想他也应该尝到点苦头了,于是有了出手救助的意思,不过这事由他出面自然不合适,正好扬钜也来求情,于是将此事嘱托给了他。
扬钜是个急躁的性格,去了“大理寺”就直接和罗令则要人。而罗令则这才知道丁晋是窦公提携栽培的人员,感觉自己这次放手让没轻没重的魏俊做事,真是犯了个大错误,这叫大水冲倒了龙王庙,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罗令则从扬钜的态度上,错误地认为窦刚极其看重这个年轻人。虽然心中还有诸般顾虑,此时也未到放人的最佳时机,还是硬着头皮让扬钜带着丁晋离开。
宋均子有些担忧地对罗令则道:“大人,此时还没收到来自朝野间的风声,放人只怕有些太过仓促。。。”
罗令则无奈道:“大概无妨吧!”
无论如何。他只能这样做。窦公对自己恩重如山。如何能够违抗他地命令?
一边地“少卿”魏俊有些脸色苍白。之前。抓捕丁晋地时候。他根本没想到对方会有如此大地来头。如果早知道地话。说什么他也不会愚蠢地答应束圆嘉地请求。
暂且不提丁晋回家后。面对亲人及诸友朋地欢喜情景。且说。罗令则和宋均子地担忧。不能不说有一定道理。私分废纸钱。这事在各衙门官署中。几乎已是一个不成文地规定。但是这事大家可暗地做地。但是不能说出来。也不能将它摆在明面上。严格来说。丁晋之事虽小。但确实构得上是犯了错误。人要没抓。什么都好说。大家你分我分。心照不宣。可是现在把人抓了再放掉。“大理寺”就有些被动了。不过这事如果不被人再提起。也就这么算了。麻烦地就是这事恰恰便被有心人给抓住了把柄。
事情地原由。还要怪丁晋地朋友太多、人脉太广了。
话说。那日仲隘斋拍着胸口对丁翼保证一定要救出丁晋。随后这个家伙倒是挺够义气。发动了自己所能联系到地所有人脉和关系。想尽一切办法。为朋友地安危奔走疏通;
而同时,韩泰、李缜等人也发动了自己的关系网络,将丁晋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事迹在属于官员士大夫地圈子中广为传播;
徐文茂自友人口中知悉丁晋被捕后,急急从终南山下来,也为他奔走相告,联系文化界人士共同使力;而女才子薛素洁得知此事,马上求助与自己交厚的有能量的“贵人”,希望他们能看在自己地面子上。为丁晋之事出一份力;
此外。被分配了“守家任务”的商人管衍也没有闲着,他在长安城交游广阔。三道九流都有认识之人,他这一番联系,也不知有多少民间百姓听闻了丁晋其名;更甚者,一位说大书的朋友,还将之改为了几个传奇小故事,走街串巷地广为传播,一时间,丁晋之名,长安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小儿,没有几个不曾听过他为公义而遭诬陷的“悲壮故事”。
直至到了后面,这些故事越传越广,也不再受大家控制,被好事的人们改得七零八落,故事中,丁晋几乎已化身为一个悲剧英雄,这位朝堂上最正直、最富同情心的官员,公正严明、体恤穷人,但是却被小人陷害,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枉致死。
这事,在丁晋这个故事中的主角已平安出来后,还被越传越疯,此时,传闻已完全不在他们掌控之中,虽然成就了丁晋的一番美名,但是却让人有些忐忑不安起来,不知事情到底该如何收尾结束。
这也是丁晋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舆论地影响和威力,虽然他不曾听闻“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但丝毫不妨碍他能领会出同样的意思:百姓之力浩大无比,用之善可成事,用之恶如同玩火。
暂时没有好的对策下,丁晋等人只好以不变应万变,以泰然的姿态应付一切,说白了也就是该干嘛干嘛,不要将心思放在它上面,时间长了,或许它自己就自然消解了。
可惜事与愿违,这份如意算盘却是打空了,这件事闹到如此大动静,有心人自然会想到利用其中的关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御史中丞”杜衡,正是这样一个聪明地有心人。
话说,自丘度失势及大批有能力的御史被贬后,“御史台”的境况便一日不如一日,这不仅是因为缺乏得力能干的人员支撑,更重要的是因为“御史台”的权威遭受了严重地打击。其实说白了,像“御史台”这类监察机构,如果自身没有能吓唬住、震慑住人的地方,谁会恐惧它,谁会害怕它?
所以,面对“御史台”败落的现状。终于好不容易等到丘度倒台地杜衡,完全没有一丝能兴奋起来地心情,杜衡想扳倒丘度不假,但是他的最终目地是要完全掌控“御史台”,而不是需要一个破落的烂摊子。
杜衡想振作“御史台”,可是他有心无力,他既没有丘度的胆量和魄力,也没有“上位者”的支持,所以杜衡只能看着大理寺和刑部两个“兄弟部门”。对御史台日复一日地做一些“很不兄弟”的事情。
杜衡觉得自己的最大优点就是耐心,他坚信“御史台”能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严,这缺的或许只是一个机会。而这机会,马上就来了。
丁晋事件中,杜衡看到了“御史台”的机会:“大理寺”先抓后放,并不是因为人犯无辜而释放,而是大理寺长官擅自自作,以强权施为;而丁晋明显犯有过错,却被释放,这就是“大理寺”留下地把柄。
杜衡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将最可恨的“大理寺”先斗倒。也为“御史台”重新树立权威打响第一战,于是,杜衡连夜书写了一封义愤填膺、呕心沥血的奏章,第二日在朝议时,将“大理寺”狠狠告了一状,参劾对方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并以“丁晋案”为例,指责大理寺没有做到执法部门应该有地秉公之道。
杜衡参这一本的时候,倒是压根没有想得罪窦刚之类大佬。即便连丁晋,他也只是因为参劾需要,才引用之。
但是他这么一举例,“丁晋案”自然也就被摆到了明面上。而拔出萝卜带出泥,明眼人都知道丁晋之所以被“大理寺”释放,是有朝中权臣暗中帮助的缘故,而这位权臣是谁,大家也都心中有数,所以杜衡这么一折腾。不管他愿意不愿意。矛头还是有意无意地指向了宰相窦刚。
在众官员的异样神情和小声议论中,杜衡才猛地感觉到不对劲。细细一思索,当即心中便打了个哆嗦,说实话,他没有丘度那样的包天胆量,即便再借两个胆子,也从没有想过要和顾命重臣作对,原本只是想着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给大理寺官员们点好看,却是没有考虑到其中还会涉及到窦刚,杜衡暗叫不好,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不过神色间还保持着刚才上奏时的坚定、愤怒之态。
别人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自然不知道这个家伙已是外强中干,还都有些佩服他地胆量和豪气:真不愧是丘度手下出来的铁面御史,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直接向首宰开炮,有魄力!
当下,众官员心中各有所思,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暗中咒骂,还有的深表同情和精神支持,而另外几位重臣,却皆是神情肃穆,似乎对杜衡敢于挑战大臣的威严很是有些不以为然,其实,恐怕他们内心也皆是迫不及待,一副准备看好戏的心理吧。
而窦刚的神情也是一副若无其事、好像事不关己的样子,这就让人有些看不透了,难道这位宰相真宽容大度到完全不在乎杜衡对自己权威地公然挑衅?
因为是当庭参劾,所以需要找出与此事有关的官员质询,太监尖着嗓子传了小天子的诏令,从后面的队列中,“大理寺卿”罗令则、“少卿”宋均子、魏俊皆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