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日本的国民课程
和中国一样,日本具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称之为“学习指导要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殊学校都拥有各自的“学习指导要领”。www.Pinwenba.com“学习”指导要领历经多次修订,最新一次修订于2007年开始,2010年完成,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总的来说,日本中小学的国民课程由三部分组成:
●学科领域
日本称学科领域为“教科”,开设的课程包括:国语、社会(高中设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即科学)、音乐、美术(小学设图画工作)、家庭、外国语、保健体育、情报(即信息技术)、综合学习时间等。
●道德教育领域
道德教育是日本小学与初中的必修课。文部科学省开发了《心之备忘录》系列教材,并为学校提供了阅读书目。
●课外活动领域
课外活动领域即“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指需要老师进行一定指导的课外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学生会活动(小学称为儿童会)、小学的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等。到了初中与高中,社团活动便完全由学生主宰,因此学习指导要领中并不作具体要求。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
(二)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设想
在课程与教学模块中,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都具有独特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课程设计之初便已经基本确定了,如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些便可称之为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的完成,需要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不断完成更精细的教学目标(活动目标),不断进行积累。
我们知道,“爱与创造”的育人目标体系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它而存在,课程与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将53个育人目标逐渐转化为更加细致、更加容易操作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育
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人目标体系。
换言之,在课程与教学模块中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事实上是将教育目标层面的育人目标体系,化作课程目标,最后具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目标的过程。
1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
目前的“爱与创造”育人目标体系为学校提供了教育的蓝图,描绘了经历学校教育后高中毕业生的一种最终状态。它是学校的长期教育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如果想要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体系,必须分析每一门课程的特点,明确不同课程对53个育人目标的支持关系,将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通过对这些课程目标进行总结,可以分析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支持育人目标体系的实现及其实现的水平。
事实上,一门课程不可能支持全部育人目标。这次转化使系统的、全面的育人目标体系能够化整为零,分散到不同的课程中去。而且,只有所有课程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体系。
2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
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之后,仍然需要进一步转化为教学目标,才能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去。如果说育人目标体系转化为课程目标的过程,是育人目标体系从普遍到特殊的学科化过程;那么,从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过程,便是育人目标体系真正实现操作化的过程。
通过两次目标的转化,作为教育目标的育人目标体系才能在课程与教学模块中得以真正落实。育人目标最终将呈现出三种水平: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活动)目标。只有每天实现教学(活动)目标,日积月累,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实现各种课程目标,最终才能实现总体的育人目标体系。
目标水平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目的或功能提供长远目标设计课程/社团目标准备教案/活动计划
涉及范围全面中等聚焦
培养所需时间15年教育1—3年几小时或几天
适用于制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社团活动计划日常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生活动
(三)课程对育人目标的支持
按照设想,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第一步便是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那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课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支持关系。其次,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建立课程与育人目标的关系。
1课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不论是“学科学习领域”、“学生活动领域”或是“主题特色领域”,它们之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支持着育人目标的实现。概括来说,课程与育人目标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1)课程对育人目标的支持是“多对多”的关系
课程对育人目标的支持都是“多对多”的方式。即每个课程支持多个育人目标,每个育人目标都由多个课程支持。
一门课程不可能支持全部的目标,也不可能只支持一个目标。每一门学科课程和主题特色课程,每一类学生活动,都因本课程/本活动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不同程度地支持了部分育人目标。当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集合起来,每一个目标都能够得到不同课程/活动的支持。最终,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目标实现度较高,哪些目标需要开设新的课程或开展新的活动进行支持。
以历史课程为例,它讲述的是古今中外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必然支持“本土情怀”、“国际视野”这两个三级目标。除此之外,它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实产生的原因,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所以同样支持“逻辑性”。对数学课程而言,定理的推导、数字的组合排列、条理分明的解题步骤等,都在培养孩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必然支持“逻辑性”这个三级目标。但是,它同样要求学生认识、理解数字和几何图形的美,这便支持了“审美欣赏”。当然,不论是历史课程、数学课程或是其他课程,支持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这两三个而已。
呈现的是这些课程必然支持的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目标,并非全部核心目标。在核心目标的选择上,老师们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需要基本达成一致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实践育人目标。而且,老师在具体教学时,除了实现这些核心目标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内容选择其他育人目标。
(2)每门课程支持的核心目标各有不同
不论是学科学习领域、学生活动领域或是主题特色领域,每种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它们所支持的核心目标必然会有差异。如学科学习领域中的语文课程与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必然持“表达”这一目标;而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自然世界,必然支持“自然知识”这一目标等等。
(3)不同学段的同类课程所支持的目标会产生变化
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段所支持的目标也可能有变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理与心理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