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儒家人文教育论纲
(一)
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贲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
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下;穷困者治学教书,则能兼善万世。可见,儒家人文教育更有其特殊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关怀人类的现在,它更要关怀人类的将来。
(二)
儒家人文教育本质上是社会本位的。儒家主张教育必须依附在人的社会群体生活的基础上。儒者相信“人生不能无群”(《荀子·王制》)。孔子将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责任看成是先天给定的义务,他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因此,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失去人文文化制约的社会群体中建立起合乎“人道”的和谐秩序,形成一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历代儒家学者所倡导的“明人伦”的教育宗旨。不应该将教育仅仅作为传授具体知识、培养生存能力的手段,这是偏离儒家人文教育精神的。
(三)
儒家虽然将教育价值定位于“人道”化的社会群体,但要建设一个合乎道德理想的和谐群体,必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具有善良品格和道德素质的个人。所以儒家教育目标始终是完善化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人文教育所关注的重点,由人的社会转向于社会的人。
所以,儒家人文教育又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色,那就是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和对精神人格的重视。在儒家教育哲学中,充满着重视个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它所密切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自我的内在道德潜能,发展成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如何能从普通的日用生活中,将自己培养成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圣贤;如何通过格物致知的个体修身,最终完成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大业。
(四)
性善论是儒家对普遍人性的执着信念,它是儒家人文教育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
许多儒者在认真论证人性善的命题。有人将性善论看作是一种经验事实,希望从日常经验得出人性善的结论;有人把它看作是概念演绎,试图从人的类概念中推导出人性善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人性善是一种“假设”,是儒家哲学的先验设定;还有人认为,人性善是一种“呈现”,是可以从人的日用中加以追溯的形而上的存在,等等。
然而,不管性善论的论证如何,其社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历代的儒者均需要确立人性善的信念,因为这一信念的确立,给了儒家人文教育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儒家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建立在此性善论的基础之上。
儒家学者强调,教育并不是将某种外在的、强制性的人文规范、知识体系灌输给受教者,这些文化规范、知识体系均具有内在的人性依据;教育不是学者被动地接受知识、价值观念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所以,儒家典籍在论述其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时,总是用“自得之学”、“自诚明,谓之性”、“尽心知性”、“发明本心”等等,这些教育特点和方法的依据即在于人性善的基本信念。这与西方人以“原罪”、“性恶”为基础,强调自我忏悔、灵魂拷问的精神惩罚,是大不相同的,也与西方强调感性自我、快乐主义的人本意识大不相同。
人性善的基本信念,决定了儒家人文教育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色。
(五)
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一般特征相似,儒家人文教育的宗旨是教育人、培养人,恢复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完成和实现人的精神人格。
儒家性善论确立了关于人的内在潜能的信念,儒家教育者相信每一个人都具有价值自觉的潜力和成就圣贤的可能。教育只是引导受教育者恢复和发展这种潜能,使自我的精神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尽管儒家教育立足于社会群体,但是它和其他人本主义教育一样,同样表现出关注个人的潜能和发展、个人的需求和实现等一系列人本主义的精神特征。孔子的“成人之教”、“为仁由己”,孟子的“自得之学”、“尽心、知性、知天”,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灏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等,均体现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色。这一教育价值观念,使得儒家教育显示出浓厚的人文教育的气息。
(六)
儒家教育的人文性,还表现在强调文化教育与人的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上。
儒家学者主张,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一切道德、知识、技能等,均来之于人的生活实践,同时,也应该以人的生活实践的需要为目的,并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获得验证。所以,儒家学者常常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均归之于人的生活实践教育。
儒家学者历来强调“知行统一”,《中庸》将教学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儒将教学过程简化为“致知”、“力行”两个方面。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行”均是指生活实践的过程。这种“知行统一”的观点,也就是指教学过程和生活过程的统一。这种“知行统一”论,否定了那些与生活实践无关联的知识学问,坚持生活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本原。正如颜元所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习斋记余》卷四)
坚持生活实践为本的原则,强调文化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一切,均体现出儒家教育的人文特色。
(七)
儒家教育的人文性,除了表现为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外,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