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每一个读书人心中,都会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
在历史名城长沙的岳麓山下,你会发现这正是读书人梦想的好处所——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坐落在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古木参天的清风峡口。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
这个读书人的梦境,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唐末五代战乱中,许多儒生苦苦寻找读书处,从而激发了智璇等两个和尚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到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将其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因凝聚了一代代读书人的梦想,在历经了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焕发着沁人的书香。一代代皇朝建立而又瓦解,一门门豪族兴起而又衰落,但是,这个典雅的庭院却保留了下来,既古老而又常新。是什么让这个恬淡的庭院获得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是一代代读书人对梦想的执着!做一个读书人,其实就是用我们先祖创造、积累的文化精华充实自己的头脑,镕铸自己的灵魂。所以,古代儒生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过是因为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这里的讲堂有着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这里的祠庙供奉着自己景仰的前贤,这里的斋舍有着许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求学者。宋代的岳麓山曾流传着“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可见当时读书人有着怎样强烈的求知**和文化追求!当时,因受书院名额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读书人甚至以“终生不得卒业岳麓为恨”。所以,在这个凝聚着读书人梦想的古朴书院中,汇集了许许多多志向高远、才华卓著的求学者。譬如南宋时期,岳麓书院汇聚了一批心志相投、学脉相通的读书人群体——湖湘学派,他们是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骄子;明末,岳麓书院来了一位求学者王夫之,他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内忧外患的清中期以后,来此求学者中不断涌现杰出人才,包括一代代的思想巨子、文化伟人、军政精英,其中有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等。所以,清代岳麓书院大门增添了一副霸气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是谁创造了这个读书人的梦境?岳麓书院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吸引力、融铸力?
毫无疑问,是一代代关心教育事业、立志文化传承的儒家士大夫。他们不仅自己是寻梦人,更是他人的圆梦者。他们凭借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对文化的使命、对时代的责任,为岳麓书院的建设、延续、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以宋代为例,北宋著名学者周式担任山长以后,因岳麓书院人才辈出而受到宋真宗皇帝的召见,并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但是,周式所向往的是山间淡泊的读书、教书的生活,所以他婉拒了宋真宗皇帝的任命,毅然回到岳麓书院这个山间庭院。
历史上,像周式这样既是寻梦人,又是圆梦者的儒家士大夫真是数不胜数。南宋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与张栻为道友的朱熹,是一位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人,曾两度在岳麓书院讲学。他白天理政,晚上过江讲学至深夜,精心将岳麓书院建设成“道南正脉”的文化驿站。又如倡导经世致用的事功学派陈傅良,他在书院讲学时劝导求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