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丁翼又带着几个仆人仔细清扫了一番。在床台桌凳上铺了自家带地锦帛
点上香炉,撒上硝石粉,这才让主母小板带着孩子耿益看了,嘴角露出一丝不屑。
此时,丁晋正和裴居道在船舷旁遥望远处一望无际的江水,间或聊着些两人对此次朝廷平叛作战的见解。
似乎是久在兵乱之地,见多了生死残杀、民不聊生之态,裴居道对朝廷劳师动众地征讨是持不赞同意见的,他说军镇的存在,虽然是帝国的恶瘤,但是由来已久,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各大军镇的想法无非是永远保持割据的现状,传诸子孙世代拥有,这种想法虽然不符合制度,但是朝廷在没有想出更合适地解决办法之时,就冒然动之武力,致使生灵涂炭,这对国家、对百姓,都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裴居道的想法,比较接近于当年主和派的思路,他们认为,兵者,不得意而行之,勉强施为,即便是胜利,也会大伤国家元气,对于朝廷的长治久安,是非常不利的。
说到激动处,裴居道愤慨道:“战争历时三年,共调各军兵马二十多万,耗军费一千七百万贯,国库以下,诸地府库耗竭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千里之地变为荒芜,最后即便是胜,也不过是个惨胜,实在是得不偿失。”
丁晋理解这种想法,但并不赞同,军事行动确实是一项巨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行为,对于国家来说,能不打战,就不要轻易挑起战事,即便是再小的战役,军队和民夫的动员,财力和粮食地转运,及至战争的剧烈消耗,以及对周边地区农业、商业的破坏,对于一个国家,都是沉重的压力,而且这种损耗不容易恢复,损耗到一定程度,甚至回天乏力,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
兵事不可轻起,但并不代表永远“以和为贵”,丁晋虽是一名文官,但也知道某些时候,战争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比如淮西镇,它在三镇中虽然不是最强大的军镇,也不是最跋扈地军镇,但却是朝廷眼中,最不可忍受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地理位置。
淮西镇,治所在蔡州,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州,辖申、光、安等州,故又称“蔡”或“申蔡”,在它的西面,南可出襄州(湖北襄阳),北可逼洛阳,东面,南跨淮水,北临汴州(河南开封),皆是事关帝国气运地重要城市,从淮西出兵,可轻易威胁,而且,还可以截断汉水和运河交通,使极度依赖淮南以南经济援助的朝廷财力,捉襟见肘。
所以,有识之士纷纷言道:欲平三镇,必先定淮西。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淮西这个眼中钉,帝国必须除去,唯一争论地,也过是军事打击的时间早晚而已。
从政治意义上来说,针对淮西镇地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堂堂宰相之尊,执掌国家权力地首脑,光天化日下在大街上被刺杀,如果对这种严重的挑衅行为,帝国不施之一定的震慑力量,那么中央政府的威严和权力,很可能会土崩瓦解,千里长堤因为区区蝼蚁之穴便毁于一旦的事,历史上发生的太多了。
所以,从维护帝国中央权威及大官僚阶级的整体利益来说,这次讨伐战争,势在必行,不过,这就不是一直混迹于底层官员的裴居道的眼界,能看到的内在实质了。
于是,丁晋安慰道:“裴兄忧国忧民之心,实让小弟感佩,好在捷报频传,叛逆之势大衰,想来战胜之日,已在不远,即时,朝廷以大胜之威,鼓舞天下,呵护百姓,吾等再勤勤于力,治理地方,帝国定有中兴辉煌之时。”
他这种乐观想法,正代表了周帝国上上下下大部分人的想法,虽然讨伐战争只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此消彼长,朝廷克服襄、隋、唐州后,打通了南北漕运的全部供应路线,而朝廷防御圈战略的成功实施,又截断了青、成德二镇的援助,这样帝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相对而言),淮西镇越打越弱小,很多人都看出,虽然吴氏还牢牢占据着蔡、申等州大片地盘,但它的败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对于丁晋的乐观,裴居道不置可否,目光遥望着远方的水天一色,神色郁郁,丁晋侧面看着友人,在黄昏的黯淡光线下,他浑身上下似乎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天悯人的色彩,附近的甲板上,军士们似乎正在玩着游戏,不时发出爆笑声,良久,裴居道轻轻地叹道:“大功之后,逸欲易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