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go--> 军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部队精锐了,一天的时间内,全军覆没,再也没有踪迹可循,这一切都是那个监军太监高起潜搞的鬼,当然,这背后,离不开杨嗣昌的支持。杨嗣昌严格意义上来说别不是坏人,他也不想和高起潜同流合污,他之所以要整治卢象升,仅仅是因为对待清军方面的观点分歧。
卢象升受诏来北京之前,杨嗣昌就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并不想让卢象升过的好了,这用一句话就可以圆满的概括,那就是卢象升是主战派。
终于,卢象升死了,死的轰轰烈烈,除了在战场上幸存的饶安,(其实是穿越过来的,属于例外)之外,五千人全部都战死疆场,无一幸存。
闹剧就在这里发生了,卢象升死在战场,所部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但是朝中那些言官们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对他进行身后的人身攻击。这有点违背常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这样一句话,唯送死者以当大事,说的是,一个人生前要整他,要把这个人搞下台或者搞臭也就是了,没有深仇大恨的是没必要把人往死里整的。
所谓是能治一服不治一死,基本上没有人打算整人往死里整的,如果这个人死了,倒是没什么冤仇了,毕竟目的达到了嘛,其对手可能甚至会大度的出现在此人的追悼会上。但是对卢象升来说,这一切都并没有。甚至,卢总督的死,连应该有的抚恤都没有得到。
原因是因为卢象升死后,没有找到尸首,这样,朝中的言官大臣们就有的说了,这群喷子根本不同意卢象升战死的说法,认为他放弃部下逃跑了,甚至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投降了清军。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还是那句话,观点的斗争是次要的,行为的斗争也是次要的,政治斗争才是根本的,因为杨嗣昌从来没有更改过自己的观点,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彻底的主和派。
在主战派卢总督死后的一个深夜,杨嗣昌在太和殿外等待着皇帝的召见,他的脸部肌肉无序的抽搐着,紧张而兴奋的情绪灌注了他的整个身体,他兴奋的来回踱步。
皇帝深夜的召见,肯定是要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的应对之策,作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必须亮出他的态度,并有一套自己清晰的有条理的方案,以供皇帝参详。
小太监出来把杨嗣昌宣召进去,屋里的灯很昏暗,皇帝摆摆手,示意周围伺候的人都下去。灯下,皇帝的脸色映照的也很苍白。崇祯皇帝的身材很瘦弱,也许是因为营养跟不上的缘故,并不是大明帝国也敢克扣皇帝的伙食,只是他实在没有心情吃东西。
崇祯看了看杨嗣昌,说道:“杨爱卿,坐下说吧。”,杨嗣昌跟皇帝道了谢,在皇帝御座附近已经准备好的绣墩上坐下来。
杨阁部(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明代敬称为阁部)给皇帝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故事确实很长,但是我们在这里有必要用比较简略的语言叙述出来。
他讲的故事大概内容是,在汉朝武帝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曾经在登基之初给匈奴送财物,送女人,以换取和平。
这个故事是有后半部分的,那就是,汉武帝用金钱和女人换取了和平,也换取了修生养息的机会,后来汉朝慢慢的强大了,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西出大漠,把匈奴打了个屁滚尿流。
杨嗣昌没有讲那后半部分,但是崇祯已经知道了这后半部分的内容,已经杨嗣昌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是究竟要和自己说点什么。
如果从当时大明王朝的境遇来说,暂时和清军议和,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流寇,那么等大明把自己内部的乱事给收拾完了以后,整治军备,腾出手来再和皇太极决战,也不是不可行的。老诚谋国说不上,但这样做也无非是个无奈之举,是明智之举。
这个话题是第一次谈及,也是只能在深夜里来谈的,议和这事情,崇祯并不是没有想过,拆了东墙补西墙,兵力本来不足,又加上不是旱灾就是洪水,朝廷甚至拿不出多少救灾的银子来。
这样下去,崇祯也不知道大明王朝还能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