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施大瑄跟着葡萄牙教师在中华军校海军分校学习了全套航海技术。而且有着多年实践经验。海军分校的佛郎机教师來自于里斯本航海学校。这是当年为“大航海时代”奠定技术基础的葡萄牙亨利王子创办的著名航海学校。哥伦布当年就在这所学校接受过航海技术训练。
通过与施大瑄的谈话。徐光启这才发现。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落后西洋。所以在中华军的海军学校中。教授航海技术的老师基本都來自欧洲。
施大瑄告诉他:西洋航海人员在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牵星板基础上。发展出十字测天仪、戴维斯倒十字测天仪。从早先佛郎机人的象限仪发展出如今圆圈测天仪。在航海指南针方面:西洋人把中国水罗盘发展成更方便准确的旱罗盘。在海图方面:西洋人由波特兰图发展到墨卡托的圆柱式投影地图。在计时器方面:由原來曾长期使用过的沙漏、玻璃漏、中国式点香发展到使用座钟。使船在海中的定位有了可能。这一切都是基于数学几何原理。
“你们还要学习几何。”徐光启睁大眼睛问道。
施大瑄点点头:“我们学习的数学几何等内容。很多就是出自您的那本《几何原本》。以此算來。您还是我们的老师呢。”说完。施大瑄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徐光启鞠躬作揖。
徐光启感叹万分:他在翻译完《几何原本》前半部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中国推广数学几何知识。然而。在大明朝主流文化人之心中。几何只是西洋传來的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热衷科举考试的文人们。花大时间琢磨八股时文。为了做官发财。当然沒时间去钻研难懂的数学几何原理。
……
由于是六月间航海。海面上的风向大多为东南-西北方向。因此“龙翔号”从杭州湾南下基本都是处在逆风状态下。需要不断地作之字形运动。风帆需要不断调整方向角度。海上的航程由此变得十分漫长。对于乘客而言是遥遥无期地寂寞无聊。对于水手们而言是整日忙忙碌碌、累个半死。
施大瑄如今忙着指挥船队航行、调度船员人手、安排水手值勤。每日里忙个不停。但是一到晚间却还不能休息。因为徐光启大学士这时就会出现在他的舰长舱门口。向他请教一堆航海学问題。这时的徐光启完全是一名勤奋的学者。拿着纸笔和几本书。以请教的姿态向施大瑄问着各种问題。
他是一名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学贯中西。对几何学、天文学都有着很深的了解。还亲自做过各种天文观测及农业种植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是很有一套的。在任何问題上。徐光启都要追根溯源、穷究原理。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迅速发展出更多的问題。
沒过几天。施大瑄那点航海学校学來的知识被榨干了。很快就无法应付徐光启的各种问題了。特别是复杂的数学解題方法之类。施大瑄上一回以师长之礼拜见徐光启。而现在徐光启毫不客气地硬要拉着施大瑄讨论数学和天文。偏偏他的身份和地位使施大瑄不能随便对待。徐光启旺盛的求知欲和认真到极点的钻研精神。很快就使施大瑄黔驴技穷了。可是还得苦苦应付。
每个晚上都会发生的这种精神折磨。让施大瑄苦恼不已。有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感觉。
后來。施大瑄想到了船上的炮手队长李魁一。
以高分从中华军校炮兵科毕业的少校炮长李魁一。泉州惠安县人。就是炮兵旅旅长李魁奇的弟弟。这亲兄弟两人长得不象。李魁奇长得虎头虎脑、豪气直爽。李魁一则文质彬彬像个书生。但是兄弟俩对大炮都有天生的爱好。不同的是。李魁奇能把大炮的功能充分发挥。是靠天生的感觉及好运气;而李魁一对大炮的喜爱是天生的。但是他却喜欢钻研大炮射击原理。李魁一因此进入炮兵科学习。以高分毕业后。一度进入兵器研究部在林清手下作大炮研发工作。为招募铸炮工程师去过欧洲。后來他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在战场上开炮。于是申请调到了大炮最多的战舰上--龙翔号。
施大瑄想到此人数学能力极佳。而且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还跟着第二批遣欧船队去过西欧。参观过意大利和法国的铸炮工厂。于是。施大瑄把李魁一介绍给了徐光启。反正现在沒有作战任务。李魁一就专职陪同徐光启。他自己总算能够脱身了。
李魁一对于天文地理的知识很多來自游历欧洲时的经历。而且。他和郑芝龙一样。是一名不怎么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下子徐光启更加來劲了。整日整夜拉着李魁一问东问西。天文地理、数学、火器、欧洲见闻、天主教教义什么的。特别对于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