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但是冯沪祥对于这些个闲言碎语,却是丝毫不在意,在他看来,虽然说民族大义当然要讲,但是起码目前看来,段业的大义无亏嘛,人家是汉人,也是在胡人手下当官,可是他助纣为虐了吗?没有如今这么多汉人帮胡人做事,凭什么就去苛责段业?这不公平!
更何况对于冯沪祥这种人来说,他不缺钱,不太缺名声,他想要的,无非是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罢了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种家境盈实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就是一身所学,能够有个施展的机会吗,如今天下方乱,但是各路诸侯,冯沪祥都数了数,却发现没有哪家比得上段业这里
段业出身平民,这样他就不会有门户之见,反而能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招揽天下英才段业不是士族,所以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才学,而不是血缘更何况,段业今天的一切,天下人都见证了,他是一拳一脚,自己打出来的一片天,没有任何的讨巧,没有任何的其他因素,完全靠自己
这样的人,当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像冯沪祥这种心气甚高的人,才会真正看得上
再者,段业这次举行的科举考试,其实才是最终打动冯沪祥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选拔,从来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最开始,任何人肯定都想把位置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给自己的儿孙,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会把好东西留给自己呢?
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不行越是重要的职位,越是不行
王位是可以世袭的,因为王位是一个家族的统治权,需要血缘做传承,但是即便是血缘都可以,也还要看看嫡庶,看看贤愚呢
但是官位是不行的,因为丞相就算很能干,丞相的儿子却不一定能干,就算能干,国王也不希望让丞相的儿子接着干,因为如果父子都是丞相,很可能丞相就不想当丞相,想当别的了
无论如何,对于官员的选拔,都有的共识,是不论公私,都得选能干的人
秦代之前,办法很简单,完全贵族世袭,但是自从秦代之后,不论朝野都有了共识,那一套行不通
商鞅变法的一个决定性措施,就是今后人才选拔,只看军功!
你能打仗,人头报功,那么爵位,封赏,官职,总之任何你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可以给你!
从此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打仗时人人拼死,而朝廷也完全信守承诺,不断加官进爵,从此秦军成了天下无坚不摧的铁军
但是刚极易折,秦朝二世而亡,也让接下来的汉朝谨慎了许多
汉代的主要办法,是察举制度,通俗的说,就是举孝廉制度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不过这个时候,主要是因为秦朝刚刚灭亡,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大多避祸躲进了深山荒野,上位者急需人才来用,而采用的急就章的办法,其实并没有制度化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考试制度和相关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汉文帝明确确定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标准,以及考核办法,这标志着察举制逐渐步入正轨了
到了汉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
当然,察举制,也还算需要考试的这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但是更为广泛实用的,还是举孝廉制度,所谓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