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从物质层面是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科技的发展,颠覆人类的想象极限。
但是在人类的思想上,却可以窥探一二。
首先,思维模式不会改变。比如逻辑,先有因后有果,现象与本质联系,古代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当代人说看得远是视野的切线落点远。
无论知识如何进步,因果相连这种解释不会退出舞台。
希腊哲学家的三段论,我是男人,男人是人,所以我是人。
现代的数学建立一个公式a∈b,b∈c,a∈c,命题为真命题。这个命题的逻辑完全一致,而且扩大了一个集合,即a=b=c,a=c。
不要觉得这个全等于的传递是个废话命题,事实上,在复杂的运算里,他的作用远远大于不等于。
解决方程,首选的便是这种等式传递。
再比如,类比思维。这种东西从文学作品里最常见,儒家讲推己及人,人类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受带入别人。
“槛菊愁烟兰泣露,”人将外在的形状相似,类比到情感相似。也许有人说这是修辞,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在认识到思维这件事之前,人类是没有办法确定情感是否存在普遍性的,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比喻、拟人的伊始一定带有同向类比的色彩,只不过随着认识的加剧而淡出。
这种思维在现代犹然存在,譬如物理学。
在研究天体引力的时候,人总是用数学的方式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将整个研究简化。
人类对于外星文明的认识也是,基于人类文明的类比。
第二点人的追求不变,即对如何更好活着,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用时间检验了真善美。
“真”对世界本质的追求,“善”对人性的追求,“美”对客体感性体验的升华。
这些都是从生存概念,演化而来,除非有一天人类克服了生物规律。
亚里士多德他的一生:他出生,他思考,他死亡。
人的追求是因为这种时间的限定,而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历史的风沙,让无数先贤看不透彻,却也吸引人不断向前。
当然,在时间轴上不存在完全恒定的事物,唯物哲学的三大基础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的追求受限于物质的基础,会有所更改。
比如一代之道德,孔孟提出治国齐家平天下;但是到了魏晋那种风度盛行之后,一种隐士的风尚又开始抬头;而到了明清,泰州心学延续宋代的精密思理的返照内心又成为了风尚。
活得好,是人永恒的追求。
诸如此类等等。
无论是哪种恒定,他都是基于人类的某种恒定特性传导出来的。
最重要的还是两个规律:生物规律和意识规律。
未来简史便是按照这个维度徐徐展开的。
内容很简单,只是需要一些简单的思考。
作家拖着下巴很严肃地思考着,这个未来简史。
台上的那个演讲者的英语不是很好,带了毛熊特色,时不时还来来个小舌颤音。
灯光打在作家的脸上,作家的脸色没有一丝丝的血色。
“绅士们,淑女们,”这个英国人举起了右拳,“有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
同声传译顿了一下。
“就像爱情一样美妙。”
作家却咧咧嘴,“这翻译绝了。”
“年轻人嘛~”几个老教授讳莫如深地笑了。
一个前排的同学茫然地抬起头来,“我刚刚是不是听到了不得了的词?”
“翻译说了,爱情!”
“明明是as_wonderful_as_rubbing(摩擦)_kasugano·sora(春日野穹)!”
这猝不及防的车,还接轨国际。
演讲者会心一笑,也是瞬间了解,不在进行下去,而是到了提问环节。
“question?”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