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关于第二卷,一篇《龙脉传承在台湾》,供读者一阅。
“风水”从其精神上来看,代表中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数千年来的这种渴望,一直长存于中国人心中,台湾人更不例外。而所谓理想的生存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而言。“风水”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看法,系秉持中国传统哲学而来,体验出万物循环变动的“天人合一”道理,也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台湾的堪舆学核心理论是在寻龙点穴,寻龙,就是寻找自然界中山脉河流最能聚气藏风的所在,也就是寻找富有生气和能量之地,追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最适当的格局,台湾人也懂得把阴阳五行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传统生克制化及易经八卦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阳居和墓地茔坟的位置、座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的主张与方法。
台湾的堪舆界都相信,中国之龙脉源自昆仑山,由昆仑山幅射至全国各地,大体上分为北、中、南三大干龙,台湾之龙脉系由三大干龙系统之南龙而来,亦即从福建省之仙霞岭,经武夷山,而邵武、永安、漳平、龙溪,渡海峡至厦门,而金门、澎湖朋山共水而来,至玉山起顶。
台湾风水地理来自大陆之说,始见于南宋时期理学大儒朱熹。在其五十岁时(约公元1180年)到闽南讲学,在福州山顶海边,观看大陆的山脉,千里逶迤而来,其生动屈曲、起伏顿跌之形如同生龙一般,朱熹随龙脉而行,至海边目睹气脉隐隐地钻人海中,而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若依当时朱熹预言之时间往后推算五百年,时为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公元1650年至1700年间),正值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将台湾建置为“一府二鹿三艋”之时期,朱子于五百年前之预言得到了证实。
台湾堪舆论中所谓的“二黑坤龙”及“四绿巽龙”是台湾主干龙中央山脉在台北盆地附近的两条主要龙脉,两条龙脉均源自于雪山山脉,两条龙脉分别在行龙途中结穴地,环抱台北盆地,最后止于淡水河两岸,淡水河口遥相对峙。其走向分别如下:“四绿巽龙”——分左右两支脉,右脉长而左脉短,分别由乌来坪林方向向台北盆地环抱而来。一由右脉由坪林、双溪、瑞芳、八堵、基隆而迭降,至七星山再起顶而为少祖山,经大屯山淡水河口出海,并再分脉至圆山附近尽结穴地。二由左脉则自乌来新店至木栅六张犁附近尽结穴地。
“二黑坤龙”亦分左右两脉,右脉长而左脉短。右脉由桃园县复兴乡经台北县树林、至板桥尽结穴地。左脉则由桃园绕经树林、泰山、林口、五股尽结穴地,至八里的观音山向淡水河口出海。台湾龙脉堪舆实例
明郑时期随郑氏来台的风水师或有多少高官通晓风水,史无记载,然连横先生曾云:“永历二十四年冬,沙辘番乱,右武卫刘国轩讨之,大肚番恐,窜于埔里社,逐之至北港溪,驻军于此。光绪十八年林朝栋亦驻军于此,辟草莱、开阡陌,见此碑,为刘国轩所建。朝栋见之,凯改名时贤庄,垦田百数十甲,今此碑汲于丛莽之中。”由此可知刘国轩先生至少为风水形家高手,由明郑时期台南七个小高地皆建置庙宇,莫不合乎风水学的原理。且对于荷兰据台时期合乎风水原则的建筑持续沿用,未加毁坏。
到了清朝时期由府衙、武庙、文庙等位置的设立,一一实践风水论述的原则,此可由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一位三元玄空派风水师闵光中先生,对当时台湾府城进行过分析,而收入于《台湾采访录》:“府城龙脉,自马鞍山发下,平洋二十里,直至东门进城。由卯乙入首,分枝结府学、道、府置等处(镇台置由东北傍龙而结,不在此龙内)。主龙直结红毛楼,震龙兑向,左边武庙,右边县置左右高起为砂,两界水绕聚明堂,其主龙之结,确证明矣。论其来龙行度,起则高而不昂,伏则续连不断,正合龙形之行步也。红毛楼系龙之头首,由东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势。安平镇即龙之珠,龙头不压动则水必泛、而珠必滚,是以前人起高楼镇压者,得其法也。”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