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谷利身后跟随着一位男子,这人便是被孙翊所召,回吴述职的折冲中郎将太史慈。
谷利现在正带领着太史慈,往吴侯府内的校场走去。
太史慈跟随在谷利身后,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中思量着一些事。
眼前这个谷利,听说是最近君侯身边最受宠幸的臣子,年纪轻轻就受君侯信任,执掌校事府。
虽然校事府是君侯刚刚创立的,其所管辖的校事的职分,君侯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校事的字面含义就是检校诸事,这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了,汉孝武时期的绣衣使者。
这种直属君上的检校机构,非君上极其信重之人不可执掌,由此可见谷利在孙翊心中的地位。
太史慈想着这些,倒不是想趁机和谷利套近乎。
在他看来无论谷利再如何受孙翊信任,也摆脱不了他是一个幸臣的事实。
无功无劳却一下子得居如此高位,不是幸臣还是啥。
对于这种幸臣,太史慈心中其实是不屑的。
太史慈想这些是在思考着,孙翊派谷利前来,亲自带领他的目的是什么?
是重用,还是削其兵权?
太史慈觉得是后者的可能性更高点。
他这么想并不是胡乱猜测。
自他投效孙策之后,孙策对其十分信重,以知己待之。
本来孙策想留他在身边重用,但张昭、张竑等重臣却忌惮自身与孙军作对过,力劝孙策要小心尾大不掉之事。
本来孙策已经命其为折冲中郎将,想让他率兵征讨广陵陈登,面对群臣的非议,孙策也多次力排众议表明对自己的支持。
但在张昭及张竑的力谏下,孙策也不能不顾这两大重臣的意见。
正好那时刘表从子刘磐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就授其兵马五千,将其转为建昌都尉,督诸将治海昏抵抗刘磐。
孙策的用意是想让自己先在海昏立功,然后凭此功劳来堵众臣之口,后来再名正言顺的重用自己。
但还没等到那一日,孙策就遇刺身亡了。
孙策遇刺身亡之后,孙翊继位。
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太史慈悲痛不已。
但他深感孙策知遇及信任之恩,决心要把他的忠心转移到孙翊身上,好好匡扶少主。
所以他第一时间上表向孙翊效忠,并同时隐约暗示他有意替孙翊平叛。
但他的上表效忠得到的却是孙翊暧昧不清的态度。
孙翊后来特地回书一封表彰他的功劳,并在书中问及山越情形,自己也是如实以告。
那时他还很开心,孙翊问他山越虚实,莫非是想起用他平叛山越?
但后来的发展,却是孙翊亲征平定庐江、山越两乱。
到了最近,孙翊更是派黄盖顶替其镇守海昏的重任,让其率部下兵马回吴述职。
待他回吴之后,对其也是颇为冷淡,他第一次见到孙翊还是议事大会时,今日是孙翊第一次正式召见他。
孙翊这样的态度让太史慈有些心灰意冷。
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孙翊多待在吴县,身边相处的是张昭、吕范、张竑这样的臣子,其中张竑更是孙翊的老师。
而这些臣子都是对自己报有疑虑的臣子,孙翊受到他们的影响,对自己感官不佳也是可以预见的。
孙翊毕竟不是孙策,没有孙策对他的那种信任。
想到这些,太史慈心中繁乱。
他自负有平定天下的才能,心中也有一番壮志,想到自己此番回吴有可能被闲置,他心中充满了不甘。
因为心中繁乱,虽然心中不屑谷利为人,但他觉得还是提前打探一下虚实比较好。
因此他问前身的谷利道,“都尉可知君侯此番召见吾,是何用意。”
走在前方的谷利一愣,他停下脚步,回身看向太史慈,他嘴角露出一丝无奈道,“中郎将一会见到君侯,自然就知道了。”
说完后谷利就回身继续带路了。
同时他心中也回想起了,孙翊对太史慈的评价,“子义性情疏直。”
现今看来,孙翊的这番评价可谓是中肯。
他身为孙翊身边亲随,日夜陪伴在孙翊身边,孙翊此番召见太史慈是何用意,谷利是清楚的。
太史慈身为外臣,为孙翊单独召见,心中好奇孙翊召见的用意这也很寻常。
但你不能直接问出来呀。
不然这件事被孙翊知道,孙翊会怎么想。
内外臣勾结,探听主君意向?这是任何为君者最忌讳的事。
被为君者忌讳,就说明离死期不远了。
怪不得太史慈为许多重臣所忌,除了他的过往之外,他的这性格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谷利的回答让太史慈不满,他喜欢直言直语但又不傻。谷利是孙翊身边的近臣,就算不清楚孙翊的用意,但大概的猜测应该还是会有的。
谷利这番回答是表明了不想和自己有太多瓜葛,想到这点,太史慈的心里又沉了沉。
就在太史慈心中思虑甚多的时候,谷利已经领着太史慈,来到位于吴侯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