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中国钢铁领路人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2008年刚过完春节,蒲康国就开始了辗转两个办公室的“特殊”工作。
蒲康国是宝钢股份营销管理部重大工程材料室的员工,平常就与重大桥梁、建筑等工程频繁接触的他,从2008年开始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宝钢世博钢材供料的联络人和协调人。
在上海世博会工程部,蒲康国和其他两位宝钢的同事,有一个属于他们的专门的办公室,“一周大概在世博局待2~4天,主要是负责与世博场馆建设相关的项目业主、承建商进行沟通协调,并负责落实钢材的组织供应。”蒲康国说,尽管参与过多个重大工程的供料工作,但如此深入现场的经历,对他来说还是头一遭。
这样的经历,得益于宝钢与上海世博局在世博场馆建设中探索的全新合作关系。
2007年12月,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签约,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钢材总供应商。而作为钢材总供应商,宝钢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将自己的钢材用于世博场馆的建设,还史无前例地担当起了世博局的“钢材采购顾问”,根据世博场馆的建设需要,向其他钢厂采购一些零星的钢材品种,确保及时供应。
在世博园区,各具特色的世博场馆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及时、保质保量提供的各种优质精品钢材,则是这些风景必不可少的支撑。而作为上海世博会钢材总供应商的宝钢集团,自然也就功不可没。
对宝钢来说,服务世博也是检验其研发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最好平台,同时也是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的“二次创业”转型的最好试验田。从产能过剩到产品创新,从高能耗炼铁到绿色钢铁产业链,宝钢一直担当着中国钢铁业可持续发展带头人的角色。
第一部分:做世博的“骨架”
新供料模式
2007年12月,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在宝钢大厦签约,正式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宝钢参与世博园区内建设项目钢材、钢结构的供应工作也全面启动。
上海世博会场地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一轴四馆”,即中国馆、文化中心、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轴等永久性建筑,以及很多外国国家馆、国际组织馆、企业馆等临时性建筑,大多采用了钢结构,因为钢材自身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也是目前最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
作为世博会的钢材总供应商,通过与世博局共同讨论,宝钢与世博局一起编制了《世博工程供料业务流程及结算管理办法》,决定通过全新的供料模式来高效完成这次重要任务。
宝钢股份总经理助理、营销管理部总经理周世春介绍,所谓全新的供料模式,是指宝钢既提供自己的钢材产品,也根据各个世博场馆的具体需求负责进行钢材产品的对外外购。这一供料模式,是根据世博场馆的供料特点探讨而产生的。“很多场馆尤其是一轴四馆都面临着时间紧、建设周期短、供料复杂等难题,因此都需要边设计边施工,如果建筑承包商一个一个去外面采购,质量难以保障,供货速度难以控制。”
因此,在成为上海世博会钢材总供应商后,宝钢就开始抽调下属相关公司、相关部门的人力与世博局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有关人员组建了世博联合供料团队,这一团队既包括宝钢股份营销体系本部相关部门,也包括宝钢钢构等钢结构建造加工单位、负责研制新钢种的宝钢研究院等单位,以及宝钢国际等销售平台。
宝钢股份营销管理部重大工程材料室的员工蒲康国就是宝钢股份营销体系本部派驻世博局的“联络人”,他不仅要帮助世博局设计工程钢材供应管理的流程制度,还要代表世博局总体协调,与施工单位沟通,为确保工程进度,一旦订货规格确定,即使合同还没签订就已先行安排组织生产。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专业人员现场协调,世博场馆也才可以达到“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高效建设。
在世博场馆建设期间,宝钢总共提供了近10万吨的钢材产品和逾8万吨的钢结构。钢材产品中,宝钢产品达6万余吨,占总供货量的64.8%,配套采购产品3.28万吨,占35.2%。
宝钢提供的钢材产品包括厚板、热轧、彩涂、热镀锌、无缝钢管、直缝焊管以及不锈钢产品等多个品种,主要用在了需要永久性保留的中国馆等四个场馆和部分企业馆上。此外,宝钢的不锈钢产品也在世博村、宝钢的金属工业门产品在世博文化中心等项目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在钢材供应中,对于宝钢不能提供的钢材品种,如角钢、槽钢等产品,则通过宝钢国际这样渠道比较丰富的贸易平台,按照“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市场询价,经过世博联合供料小组中的各方负责人会签后,最终确定外采购的供应商和价格,确保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做到“阳光”采购。
供货周期和应急响应是一个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文化中心是世博“一轴四馆”中开工最晚的项目,由于建筑结构的特殊性,设计变更相对较多、交货周期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钢厂的供货效率。周世春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9月,世博文化中心的36根钢柱加工急需144块80毫米Q345GJBZ25厚钢板,通过宝钢的产销研等各部门的高效协作,开辟“绿色通道”,仅用20天时间就将产品交到了用户手中,实现了同类产品最短的交货纪录。
近年来,宝钢致力成为全球钢铁建造解决专家,以展示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的“钢材供应、钢结构加工制造”产业链在世博工程供料服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钢构承建了世博园区内的中国馆、世博文化中心、世博中心三座永久性场馆逾8万吨的钢结构加工制造,成为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非常重要的钢结构供应商。
针对世博工程工期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宝钢钢构公司专门组建了一支集技术工艺管理、深化设计、材料管理、生产、物流、用户服务的世博项目管理团队,进行全过程的管控。在2008年7月后集中奋战世博工程的四个多月里,宝钢钢构九成以上的技术、生产骨干没有休息过一天,甚至还要搭上下班后的夜晚。而公司为了提高白天的作业利用率,将上班的时间调整到了早上七点,这样早出晚归,有的员工与家人基本上见不到面。
日夜的繁忙来自工程的压力。要知道,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世博场馆尤其是永久性场馆的建造,并不容易。
比如具有“东方之冠”之称的国家馆,就取自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叠出挑的构造方式。但这样的建筑结构却要用钢铁来实现,有七成左右的钢结构是难度极高的桁架,且标高33.4米处斜撑柱与装饰层管桁架连接,在柱本体周围设置了与管桁架连接的节点,构造复杂庞大、超高超宽,会给加工和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加工好的构件。
为此,宝钢钢构通过对节点进行优化,改变节点的连接方式,将与管桁架连接的节点取消,让管桁架直接在现场焊接在斜撑柱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世博文化中心的造型则更是变化多姿,其内部空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108根用特制钢板焊接而成的巨型钢管柱向上交织并延伸至不同的方向,大跨度桁架密集且相互交错。要“拗”出这样的造型,钢结构是最好的选择。最终,宝钢钢构公司的世博项目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如愿以偿完成了“钢铁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供料中,我们还提供从合同下发、组织生产、发货运输等环节的‘保姆式’的全程服务,增加了协调采购方的服务内容,供需双方也不用再在价格、交货期上博弈,这样的合作模式,也会在宝钢参与其他重大工程项目中继续尝试”,周世春说。
事实上,在世博会结束后,这一全新的供料模式和保姆式的全程服务,也成为宝钢继续服务重大工程的营销服务新模式,在世博会结束后也应用于大飞机建设项目等重大工程中。
替代进口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舞台。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头羊,宝钢在新材料研发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05年,宝钢研究院着手研究广泛用于建筑抗震的低屈服点钢,并获得了成功。
在世博中心工程中,设计师采用了全新的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和手段,抗震屈曲约束支撑就是这一理念的实现者。为推广该产品在世博中心项目的国产化应用,蒲康国配合宝钢研究院温东辉研究员等从各方面努力,向结构设计师推介产品的主要性能,提供技术数据,协助建设单位通过拟国产化应用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报请世博局协调有关单位支持国产化。
要知道,这样的钢材产品,此前还完全依赖进口,而宝钢从五年前就开始做这种钢材的研发储备。世博场馆的建设,正好使公司有机会把前期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宝钢成为该产品国内第一家实现批量生产供货的钢铁企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今,BLY160系列低屈服点钢不仅在世博中心安家落户,还在随后建设的世博配套工程——虹桥交通枢纽中心磁悬浮车站,以及将在上海举办的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主会场——东方体育中心等重大工程中实现了推广应用。近期,宝钢在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00mmBLY225钢板成功应用于兰州国际会展中心,创下了同类产品的世界最厚。
世博工程供应的每一块钢板都凝聚着宝钢人的责任和奉献。虽然,世博大部分场馆对钢材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并不需要公司开发太多像低屈服点钢这样的新产品,但涉及永久性的建筑和造型比较复杂的场馆,对钢材强度和焊接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宝钢精心组织生产,确保供应的产品都是精品。
第二部分:撑起“骨架”背后
可以看出,能够圆满地完成世博场馆建设供料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过硬的产品体系和研发能力支撑,而这也是国内最大而又相对年轻的宝钢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30多年前建厂到现在的“二次创业”,生产出越来越多独有产品并替代进口,一直是宝钢所追求的。
开建时就技术过硬
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一根桩“咣”地一声落下,一个设计规模为年产600万吨钢铁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开始建设了,宝钢因此也被称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当时,这个项目也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
而从宝钢打下第一桩到1985年建成投产,经历了长达7年的漫长时间,其间围绕着要不要建宝钢、能不能建成宝钢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除了说上海没有铁矿石、没有煤,对于花那么多钱引进国外技术更是令很多人不理解。
按照规划,宝钢一期工程从原料输入→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初轧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日本引进的。当时宝钢的技术引进谈判,从询价、报价直至签订合同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涉及了7个国家的30多家厂商、100多个专业代表团。前后有2100多批、4500多人来华商谈。最紧张的时候,甚至同时开列108个谈判桌。有两个数字足以让人惊叹:一是引进谈判13000多场次;二是消化技术资料、图纸达320吨。
时任宝钢工程建设总指挥的黎明就回忆,一个企业的建设能引出这么大争论,国内之前从没有过。而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果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赶上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水平,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先进装备无疑是一条捷径。从30多年前的,宝钢一期工程的完全引进,到2009年宝钢自主集成的梅钢冷轧机组的建成,标志着宝钢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之路。
同时,宝钢从建厂开始,就始终坚持精品战略,产品定位于生产国内紧缺、兄弟钢企不能生产、替代进口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钢材。除了钢管以外,宝钢一期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钢坯,当时主要供应上海市;二期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钢板,当时适逢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汽车诞生,宝钢又果断地提出生产汽车板的想法,随后的三期就主要生产汽车板、马口铁和硅钢片。
坚持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和实施精品战略,在宝钢投产后也立刻获得了实际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工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宝钢的产品面市后,产品质量远远超过国内其他钢厂,以至于当时有人说,宝钢生产的产品中的废品,比有些钢厂的产品还要好。
于是,在宝钢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保本微利,之后又实现了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而投产10年后,国家在宝钢的原始资本增值了1.2倍。2000年6月30日宝钢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曾自豪地算过一笔账:已上交一个宝钢,还掉一个宝钢,新建了一个宝钢。
到1998年11月上海地区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后,宝钢已经形成了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钢铁精品基地初具规模。主要产品聚焦在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汽车(尤其是高级轿车)用钢、家电用钢、长输管线和油田用钢、大型船舶用钢、高压锅炉用钢、冷轧硅钢、不锈钢、高合金品种钢和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领域。
而加速产品开发是宝钢实施精品战略的主要策略。在宝钢投产后,通过瞄准下游行业发展,公司精心策划了“六大精品”发展路径和“产品树”,加大对独有领先产品的研发投入,几年来,宝钢累计有300个牌号实现转产,新产品销售率保持在20%的水平,独有领先产品比例逐年提升。
近30年时间,宝钢结束了中国钢铁业只能提供汽车内部用材的历史,并开始向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供货;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冰箱面板和高跨度斜拉桥的垄断;宝钢让中国人用上了自己生产的钢制易拉罐,以及高强度石油钻杆、油井管,并将后两种产品出口到中东、欧美等市场。
后危机时代的技术创新
当然,从建设初期就带来的领先优势,很快也被国内同行效仿,鞍钢、武钢等传统的老牌钢厂,都开始巨资上马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尤其是经历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国内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就更加严重。
这个时候,宝钢又率先开始了内部的全面变革和创新。
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一场空前的组织架构大变革先后在宝钢股份和宝钢集团展开。宝钢的三大钢材品种碳钢、不锈钢和特殊钢所在的分公司被撤销,变为事业部制管理,变革后,各个品种事业部都要以利润为中心,采购、生产、销售环节都聚集在了一起。而此前,分公司只负责生产,采购和销售主要由宝钢股份旗下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负责。
“在同一产品的事业部下,销售人员就能及时将市场需求和变化汇报给生产人员,决策过程也就可以加快。”钢铁业内人士指出,而此前宝钢的设置有时无法迅速感知市场变化,决策周期很长。
宝钢集团总部也实施了管理变革方案,原先的14个职能部门45项职能缩减为10个职能部门32项职能,全面实行单职制,分离了人事、财务等领域的事务工作,强化了离线研究。“调整后,集团总部的汇报的被压缩到了三层之内。”上述业内人士透露。
当然,仅仅依靠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的调整显然不够,面对下游需求萎缩,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是制胜所在,这就要求新产品研发的市场意识要强化。
事实上在过去,宝钢已经尝到过技术创新的甜头。比如取向硅钢,就是钢铁产品中制造难度最大的品种,目前国内取向硅钢需求还大量依靠进口满足。而宝钢从2004年下半年就决定自主集成建设取向硅钢生产线,并确定取向硅钢为继汽车板之后的第二大战略产品。2008年,宝钢终于产出了第一卷合格的取向硅钢,取向硅钢生产实现了从无到有,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今天宝钢有取向硅钢、高强汽车板,那么未来的几年宝钢还能研发出什么新产品?这需要与用户保持非常密切的交流,时刻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宝钢集团总经理何文波说,因此,宝钢也要把在汽车板运用的“前期介入”模式推广到建筑、交通运输、家电和节能环保等其他领域。
所谓汽车板“前期介入”模式,就是指宝钢会参与汽车设计的早期阶段,提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方案并开展先进材料的研究,使用中提供技术支持,满足汽车厂需求,为汽车生产商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汽车板产品。
过去几年,宝钢已经先后与国内多家汽车厂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协议,并与上海大众公司开展汽车钢板应用研究,与海南汽车公司开展车身开发与汽车用钢技术合作,还与一汽集团公司建立了“汽车用钢联合实验室”。通过与汽车厂商的密切合作研发,宝钢的汽车板产品长期在国内汽车板市场已经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
而为了加快技术创新,宝钢通过组织体系建设来推动。目前,宝钢已经在公司层面设有“技术创新委员会”,是技术创新决策机构;下设“专家委员会”,是技术创新咨询机构;规划发展部是技术创新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管理,科研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科技成果的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
此外,宝钢的技术创新已经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到2009年,累计申请专利7044件(其中发明2565件),专利授权4038件(其中发明749件),向14个国家提出43件专利申请,拥有企业技术秘密12862项。
宝钢的员工也介绍,公司一直在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营造创新氛围,比如,设有一个可以量化评价科技人员贡献的“铁马制”,根据员工研发技术秘密、专利、攻关小组的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分数,在年底时会进行排名,并进行相应的奖励。
为了推进群众性创新活动,宝钢还组建了“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包括首席师三新论坛、创新论坛、创新活动沙龙、创新成果发布会、专题研修班、员工创新活动网站等,促进了创新成果与经验的沉淀、挖掘、共享和推广。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更需要人才,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目前,宝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包括科技人才贡献累积金、研发人员能级工资制、科技人员学术休假制度、科技人员内部柔性流动机制、宝钢首席专家等五项制度,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为实施这些策略提供了制度保障。2009年,宝钢启动“金苹果”计划,着力培育能在国际舞台漫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领军人才。
而宝钢的人才开发院也以培育知识性员工为目标,按照单位整体需求和员工个人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类培训课程,既有职业技能方面的,也有综合素质、资质考试方面的,以推动员工群体创新。如今,跨厂际、跨部门、跨专业的职工创新小组也已经蓬勃兴起,公司现有以员工命名的创新工作室39个,员工创新活动小组3765个,参加人数逾万人。
第三部分:世博的环保之路
矿渣铺路
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在世博园区,很多世博场馆不仅使用了宝钢的钢铁产品,还使用了宝钢提供的45万吨高炉矿渣微粉,甚至就连园区路面也采用了宝钢的环保材料。
高炉矿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以前,常被作为工业垃圾处理,而如今,宝钢的矿渣微粉已全面实现产业化,成为了新的利润来源。
据专家介绍,在水泥生产中使用高炉水渣,一方面可以使水泥的黏合性更好,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据统计,一吨高炉水渣可以使水泥行业减少1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于是从2005年开始,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发展上海新型材料分公司就投身于世博会各大工程及配套项目建设的矿粉原材料的供应中。其拳头产品宝田矿粉累计参与世博会工程及其配套项目50项以上,累计供应量达到45万吨以上。世博会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会议中心、世博村、西藏南路隧道等都采用了“宝田”牌矿渣微粉。
就在中国国家馆日前夕,宝钢集团向世博局捐赠了50只由宝钢高炉渣微粉制作的限量版中国馆模型,10月9日,这一中国馆模型被作为世博官方礼品赠送给了第800万名参观中国馆的香港游客,这个模型所使用的材料也是“宝田”牌矿渣微粉。
钢渣和高炉水渣,是钢铁生产中主要的两种固体废弃物,两者加起来占到炼钢炼铁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重量的70%以上,此外,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包括耐火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润滑油,工业用废油,冷轧热轧过程中大量的氧化铁皮,各道生产环节产生的除尘灰,水处理过程中留下来的泥饼等。
宝钢发展副总裁袁继烈介绍,目前,宝钢将炼铁过程中产生的水渣矿渣磨细变成矿渣微粉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除了世博园区,现在“宝田”牌矿渣微粉几乎已经在上海所有的重点工程上应用,成为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建筑材料。比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就用了8000吨的矿渣微粉,在东海大桥、高铁的建设中也有应用,而接下来的迪斯尼工程也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用了矿渣微粉不仅可以提高强度、防腐蚀,替代水泥后,每用一吨矿粉,就会减少一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宝钢目前一年有400多万吨的矿粉可以利用,就是说至少一年可以减少400万吨的二氧化碳。”袁继烈说。
节能减排
而将高炉矿渣转化成可以应用的工程材料,只是宝钢践行环保、节能减排众多举措中的一项。事实上在一开始建厂时,宝钢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以至于如今来到宝钢位于上海宝山的宝钢股份厂区时,你还可以看到隐藏在钢结构厂房群间的动物园。
宝钢的员工小吴1997年进厂工作,当时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每天上班都能经过一个动物园,还常常能看到孔雀开屏。“当时孔雀就靠近江边的厂区主干道边,整个动物园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除了孔雀,还有梅花鹿、骆驼等。”
这些动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具有观赏性,由于它们对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宝钢是希望利用它们来监测厂区的环境。在被称为排放大户的钢铁厂,要对任何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动物的确比监测器更敏感、也更直观得多。
令人欣慰的是,时至今日,不论是梅花鹿、骆驼还是孔雀,都依然安逸地生活在宝钢的主厂区,看着运输原料和钢材车辆的来来往往,也继续监测着宝钢厂区内的空气质量情况。
在人们的印象中,钢铁企业一直是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行业,而宝钢一直在用行动证明,钢厂也可以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对钢铁企业而言,从根本上改变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循环经济型企业转变,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表示。
为此,宝钢一直在开发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比如近年来实施的烟气脱硫装置,就为良好的空气环境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烧结、发电都需要用到煤,但煤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随着烟气排放,会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为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宝钢电厂的2号发电机组于2006年就设计安装了烟气脱硫装置,装置投运后,脱硫率达到95.3%,烟尘浓度降低了70%。此后,宝钢陆续对其他发电机组和全部烧结机也实施了烟气脱硫技术改造,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公司还独辟蹊径,采用炼钢石灰厂产生的剩余石灰石泥浆作为脱硫剂,从而实现了“以废治废、综合利用”的环保原则。
几年来,宝钢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的实施,先后完成了直属厂部3台发电机烟气脱硫、3#烧结机烟气脱硫、烧结的余热回收、焦炉煤调湿和加热炉蓄热燃烧技术改造,以及一炼钢、二炼钢区域除尘系统扩容改造等项目;所属梅钢公司1#、2#烧结机易地大修和配套烟气脱硫改造工程,干熄焦(CDQ)、废水回用系统改造等项目;不锈钢事业部废水回用、热电联产、1#烧结机余热回收及烟气脱硫改造等项目;化工公司酚氰废水系统技术改造等项目。
另外,集团下属的新疆八钢公司完成了干熄焦和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等重点节能技术项目建设,每年可节能6.3万吨标煤;宁钢公司实施的高炉鼓风机站15MW汽轮发电机组和炼钢厂倒罐站除尘风机主电机变频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每年可节能3.4万吨标煤。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宝钢虽处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江边,也依然一直重视对水的管理和回收循环利用。
公司成立了一个由各生产单元、各工序联络人参与的跨厂际专业协作团队——水专业管理团队,以全面提升各生产单元的水资源管理及节水管理水平。通过这一平台,宝钢工业用水重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