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只是承诺保守秘密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用一些秘密做交换。
7.1 不涉及**的朋友不是亲密朋友
有两位年龄相近、爱好相近、身材长相都有几分相似的年轻女子在同一年先后进入了同一家公司。由于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似,她们不久就成为好朋友,经常像双胞胎一样出双入对,一起下班、一起做美容、去健身、看话剧、去图书馆,两人相处得十分和谐。
然而,这种和谐却有一个底线——不涉及个人**。因为女子甲不喜欢将自己的**暴露在“好友”女子乙面前。
比如,如果某天中午她们没有一起吃午餐,女子乙问女子甲“今天和谁一起共进午餐的”时,女子甲会有所隐瞒,只是说“和外面的人”。
再如,如果她们俩在闲聊时讨论到某个认识的人的穿衣风格的问题时,通常只有女子乙一个人在说,女子甲静静地听。女子甲只在需要回答自己的意见时才说一些非常谨慎的话:“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有什么对与错”、“性格是天生的,慢慢适应就好。”
如此,女子乙觉得女子甲并没有把自己当“知己”,不信任自己,非常失望,与她拉开了距离。
7.2 分享的秘密越多,关系越深
因为女子甲的谨言慎行,女子乙就认为她不信任自己,这种判断有道理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进行自我暴露。所谓“自我暴露”,是指一个人把有关自我的内层信息传给他人,从而让他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
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迪尼·朱亚德也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自我暴露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喜欢程度。”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交换心理秘密来加深关系的。
因此,很多人都会把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看作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以他人对自己展示的秘密来判断他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如果对方把自己当作“知己”,那么自己也会把对方当成“亲密朋友”。
7.3 不恰当的自我暴露不如不暴露
不过,有时候,对于还没有打算接纳你的人来说,如果暴露得太多,不但不会增加双方的亲密感,反而会遭致对方的反感。
有一个女学生,习惯用“自我暴露”来获得同学的好感。比如,在刚入学不久,她就会趁课间休息时间向邻座或前后座借笔记的机会,告诉对方她的私生活,包括怎么与男友相识、男友的照片、给男友的情书、艰苦的童年、现在的幸福生活等。
这种“自我暴露”并没有赢得同学的真心,反而让同学恐惧。据她的一位同学说:“她这么对我,让我感觉浑身不自在。按说她是因为信任我、想与我成为好朋友才与我说这些话的,但是我的感觉却好像是她强迫我接纳了她,我没有权利选择和她保持距离,必须无条件地和她成为‘密友’。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我只要一看到她就想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自我暴露”的女学生还不了解自我暴露的使用原则。自我暴露要遵循一个“相互性原则”。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暴露水平做出回应,就是接受信任的标志。这种自我暴露的往复交换,直到双方达到满意的水平为止。任何再进一步的自我暴露都会引起对方的不舒服,让对方退缩到关系的最初水平。
7.4 自我暴露的层次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相互关系中另一方的特点和双方关系的进展来把握“自我暴露”的程度和速度。而对于自我暴露的层次,社会学家总结了以下四种:
第一层是情趣爱好,比如日常兴趣、饮食习惯、着装习惯、喜欢或厌恶的休闲活动等。
第二层是态度,包括对人、对事所持的观点、看法和评价。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的状况,例如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父母、配偶和儿女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自卑情绪、自负情绪、失落感、无助感等。
第四层则是重要**。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或行为等。
其中,前三个层次的自我暴露都表示双方在精神层面上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是以充分的信任和被信任为基础的。而第四层次的自我暴露则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是当事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对外人谈起的事情,因为对任何人的暴露都有可能承担着风险。
因此,我们在面对刚结交的朋友时,只需从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开始,将其局限在前三个层次即可。即使对方向我们暴露了一些深层次方面的内容,我们也不必以深层次的自我暴露回应,只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帮助对方保守秘密即可。因为他需要的是一个发泄内心压力的渠道,而不是我们的“共鸣”。
7.5 生活启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接纳度和信任感越来越高,我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我们也希望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打动人心、成为一个人的知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快速完成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暴露应循序渐进,必须缓慢到足以让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