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00.net,最快更新楚湘读本最新章节!

>     集残明遗献之精华,将楚湘文化湖湘之学推至极致者,是王船山(1619-1692)。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早年在长沙岳麓书院就学,后隐居家乡衡阳曲兰石船山下,故称船山先生。这位明朝遗臣,清之逸民,著有《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内传》、《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庄子解》等,著书凡四十年而终。据曾国藩极力搜集刊刻的《船山遗书》计,共320卷之多,也并非船山的全部著作。王船山和黄宗羲、顾炎武被称为清初三大儒。刘人熙称其为学,旁搜远绍,浩瀚闳深,取精百家,折衷一是。楚人士称之曰‘周子以后,一人而已’。天下之士宗之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谭嗣同亦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称其思想“空绝千古”。历史学家侯外庐也认为,王船山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清末民初之际,知识界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这就难怪清政府也不得不答应湘军首领们的愿望,让船山享受“从祀文庙”的殊荣。船山当时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成了诸葛孔明一样羽扇纶巾的智慧化身。清末科举废除八股文,改考经义策论,船山的《读通鉴论》、《宋论》成了学子攻读的范本。洋务派后期领袖人物,担任过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在题船山草堂楹联时,是这样写的——

    自滇池八百里而下,潇湘泛艇,岣嵝寻碑,名迹访姜斋,风月湖山千古;

    孕衡岳七二峰之灵,挥塵谈兵,植槐卜相,雄才张楚国,文章经济一家。

    所言已非仅是“旷代之师”的学者,而是“挥塵谈兵”、“植槐卜相”、大略“雄才”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事实上,从清末民初的历史来看,凡研究船山的学者,没有不与政治、军事沾边的。

    湖湘学派,作为宋代重要的,自成体系的理学学派,源于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此说亦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之源)。

    周敦颐把“无极”作为世界的主体,提出了从无到有、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变化无穷的宇宙生成说,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之后,“足开湖湘之学统”的胡宏,则“力行所知,亲切至到,析太极精微之蕴,穷皇王制作之端,综事理于一原,贯古今于一息,指人欲之偏以见天理之全,即形而下者而发无声无臭之妙。使学者验端倪之不远,而造高深之无极。”

    胡宏最著名的弟子张栻是南宋抗金名相张俊的儿子,张栻遵父命求学于胡宏,“遂得湖湘之传”,归长沙,在妙高峰下创建城南书院(今长沙第一师范校址),后主教岳麓书院。适时朱熹来书院讲学,大批学子来聆教,所乘马匹一时间竟将岳麓书院前的池水喝干。

    湖湘学者主张在日用伦常和经邦济事的活动中,去察识心性义理,形成了把心性哲理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湖湘学风。胡安国以《春秋》为“经世大典”;胡宏主张“理欲同体”,“圣人不绝欲”,只不过天理与人欲作用不同;张栻强调“知行互发”,以及湖湘弟子留心经济之学,无不是这一学风特色的具体体现。王船山把天、道、心、性奠定在气、物、情、欲等感性存在的基础之上,抑制了理学走向空疏、虚诞的严重弊端,适应并推动了实学思潮的发展。

    船山以气为本的哲学思想体系,近代各家都从中汲取了自己所需的养料。曾国藩等理学经世派从船山理学思想中吸收了儒家伦理内核以及“明体达用”的学术思想特色。谭嗣同则汲取了其理学思想中的精深哲学体系的形式,服膺其“道不离器”、“理欲同体”的哲学命题。杨昌济则继承了王夫之的“行可兼知”的思想,提出“力行尤要”的主张。

    船山学说中经世致用的实学倾向,深受近代各家各派推崇。湘军集团的治理军队、兴办洋务,便是这种实学的具体体现。而船山学说中的浓厚的民族主义意识,其“华夷之辨”的议论,反满的激烈言论,对近代民族意识的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说到湖湘文化、湖湘学说对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岳麓书院的作用。

    这座香樟护道,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的宋代四大书院之冠,坐落于岳麓山下已历千年。宋真宗赐书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曾使书院名声大振。宋代全盛期曾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可见学子之众。书院曾经兵毁重建。清代康熙以“学达性天”四字赐给书院,乾隆亦赐“道南正脉”匾额。

    书院的前厅、正厅两边壁墙之上,刻有四个大字:忠、孝、廉、节,每字高1.6米,宽1.2米,手书石刻,相传为朱熹手迹。两廊的正面刻有乾隆年间御史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四字,形略小于朱熹字。前厅后有文昌阁,旧制书院生员凡及第者,均题名于阁内。湘水校经堂,为道光十六年湖南巡抚吴荣光所建。六君子堂,为祭祀创建或修复岳麓书院最有劳绩者。半学斋,为五开间一进的旧式房屋。“半学”两字取自《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一语,意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此斋为历代书院山长、高等学堂领导者居住之所。

    书院是幽静的,院中石头铺地,庭前古木参天,树皮上敷满苔青色,不时有鸟声从枝叶间透出来,让人感到确是个极好的读书处。于静谧中,我想到书院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中湖南的那些著名人物,几乎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湖湘之学,大抵也是在这里薪尽火传,影响了整个中国命运。这书院,也该是“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动静“互为其根”,致使人世间“万物生生变化而无穷焉”吧。

    湖南近代的几个人才群体,曾就读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者,先后有贺长龄、贺熙龄、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曾国荃、刘长佑、唐才常、沈荩。谭嗣同虽没有直接在书院就读,但其师欧阳中鹄深受湖湘文化影响,尤崇拜王船山,后还有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光绪二十四年肆业于岳麓书院。

    毛泽东青年时代受杨昌济的教育、引导,对哲学有浓厚兴趣,他注意经世致用,倡导实践躬行,湖湘文化的三大要素:推崇理学、经世致用、伦理践履,在青年毛泽东身上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城南书院,即毛泽东就学的长沙第一师范的前身。1916年,毛泽东曾寄居岳麓书院读书。1918年6月再次寓居书院主编《湘江评论》,被查封后,1919年,毛泽东又在书院半学斋主编《新湖南》。

    无湘不成军

    说船山史论是一部军事理论经典,从军事战略角度论及,是不差的。在湖南,“士乃嚣然喜言兵事”,“无湘不成军”,几成传统和特殊的社会风气。

    对于船山的史学宏论,“于历代兵事谋之甚详。湘人服膺其书、多明将略戎机,遂能削平大难”。湘军的领导人物,郭嵩焘、彭玉麟、罗泽南等,在组建湘军之前就被穷论古今兴亡、讲求经邦治国的《读通鉴论》、《宋论》所吸引。而被杨昌济称之为实践船山理论的实行家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与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战争高潮同步进行。320卷遗书,曾国藩亲自校阅了117卷,为了校对讹字,“乃复查全书,辨论经义者半,校出错讹者半”。

    从曾国藩的日记看,其钻研船山史论,均在征战形势危急、前途未卜的时候。据同治元年的记载:

    十月二十七日:“阅王而农先生《通鉴论》数首,论先主、武侯、鲁子敬诸人者。”

    十月二十八日:“阅王而农《通鉴论》杨仪、杨资诸篇。是日接李世忠咨,九洑洲贼势浩大,深以为虑。”

    十月二十九日:“阅《通鉴论》何晏等篇。是日闻贼窜江北之信,又闻季弟病重、宁国粮路未通,为之忧灼,不能成寐。”

    接下来十一月载有几乎每日必读的记载,多在“二更末”、“二更三点”夜间研修。而曾国藩很多精彩的军事思想,如“以全军破敌为上,不以占城池土地为意”、“多用活兵”、“少用呆兵”、“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等,也正是这个时期提出的。同治五年,曾国藩围剿捻军,又一次陷入“制敌无术”、“深为忧灼之境”时,又开始认真披阅《读通鉴论》,是年七月六日始,至八月初三“凡三十卷阅毕”,并马上接阅《宋论》,毕,又回头重温《读通鉴论》。

    船山在“两论”中曾经指出农民战争的“败亦走,胜亦走,无所不走”之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湘军、淮军晕头转向,穷于应付。但曾国藩很快认识到捻军“如蚁旋磨,忽左忽右”、“多打几个圈圈”的特点,总结出捻军作战的“四长三短”。正如曾国藩所说:“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他把自己摆进去,审时度势,寻求用兵治国的方法。

    曾国藩治下的湘军,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曾文正的“多条理,少大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说,被梁启超誉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其“非有人地狱手段,非有治国若烹小鲜气象,未见其能济也”。

    曾国藩每次扎营,都以罗盘定方位,查各营所掘壕沟,用竹竿量验。每营都步行亲量,看是否已掘自一丈五尺。曾还亲点各营兵勇之名,并每日传见百夫长数人,了解军情,记载其答问、批评。并察言观色,辨识部下的品质、才能。其日记载有他对一些人的印象,如:朴实;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语次作呕;明白安详,拙直,长工之才;等等。曾国藩知人善任,通过这种谈话的方法,识别提拔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如刘松山原来不过一名“长夫”,后为统率大军的名将。

    曾国藩明确主张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在与其心腹幕僚赵烈文论军事时说:“胜负不在形而在气,在屡败而无伤,亦有一蹶而不振,气为之也。”左宗棠同样强调指出,“盖练兵之要,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焉者也”。与孙子兵法及船山所论如出一辙。

    对于古称“天堑”的长江天险,船山曾指出,江东之险,并不在眼前的浩浩大江,“江东之险在楚,楚之险在江与汉上流”,此为“得失之枢”。湘军与太平军决战,故先拼夺武汉,“于武汉设立重镇,则水陆东征之师,恃武汉为根本,大营有据险之势,军士无反顾之虞。军火米粮,委输不绝,伤痍疾病,休养得所”。

    湘军攻克九江之后,安庆争夺成为湘军与太平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曾国荃率领湘军精锐,团团包围安庆,深沟固垒,挖筑双层长壕,外层拒援军,内层困守敌。太平军为解安庆之围,在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率领下,在湖北连破黄州、德安、孝感、随州、云梦、黄梅、蕲州等地,直扑武汉;在江西连破吉安、瑞州、吉水、新淦、永丰等地。曾国藩自己身陷祁门,几次险遭被俘杀身之祸,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分安庆之兵,不撤安庆之围。他以打死仗,“打掉门牙和血吞”的拼死之心,咬住关键处,历时一年多的血战,安庆攻克,太平军自此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此后,李秀成虽攻占了江浙大片土地,并再破江南、江北大营,却仍然无补于安庆失守后的战略大局,太平天国终被镇压。

    曾国藩之后,左宗棠曾率部分湘军精锐,于1876至1878年,讨平了从浩罕入侵的阿古柏,收复了祖国新疆的大片河山。1881年,曾纪泽以左宗棠的武力为后盾,经过艰苦卓绝的外交斗争,又从沙俄手中索还了伊犁。左公所写“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和春风度玉关”之诗,其情其景,颇得后人敬仰。其收复新疆之周密筹划、精细运算,制定的“层递灌运”、“缓进急战”战略,灵活机动地调整发挥,左公归复新疆之“五年计划”,率如其言,可谓成竹在胸。

    1884年爆发中法战争。左宗棠、彭玉麟全力支持湘军宿将王德榜,配合老将冯子材,取得震惊中外的谅山-镇南关大捷。此役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垮台。左宗棠73岁高龄,亲赴福建前线督师,指挥防务,先后遣王待正和湘军水师名将杨岳斌,乘木帆船冒险偷渡台湾海峡,增援孤岛血战中的台湾军民,其反侵略,护卫国土的神圣,终为湘军增添了一段光荣的历史。

    左宗棠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称“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且自视甚高。可“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确也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谭嗣同、梁启超的学生,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青年军事家蔡锷,曾认真研究了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1911年蔡锷在云南任协统,为训练官兵,辑录了影响极广的《曾胡治兵语录》。“语录”分为十二部分:一将才,二用人,三尚志,四诚实,五勇毅,六严明,七公明,八仁爱,九勤劳,十和辑,十一兵机,十二战守。每一部分前面,蔡锷都加了按语,画龙点睛地指出要点,并结合中外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蔡锷所辑《曾胡治兵语录》,曾是黄埔军校的主要军事教材。正如周恩来所说,蒋介石办黄埔,“是以《曾胡治兵语录》及《拿破仑传》为之先的”。毛泽东很小就熟悉许多湘军的掌故,他的名字“润之”,就是湘军二号人物胡林翼(胡润之)的字。而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就批读过《曾文正公全集》。朱德早在云南讲武堂就深受蔡锷影响,并在蔡锷的直接领导下,参加过云南起义和反袁护国两次革命战争,被任命为护国军旅长。

    说起来,大批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书生”、“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的,其“司马九伐之威”,“踔厉中原、震詟水陆,剑椷西域,戈横南交;东挞瓯粤,北棱辽海”,以殊勋生拥位号,死而受谥者数百人。而成千上万出身农民、受过战争锻炼的湘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却在湘军解散后纷纷加入哥老会。正如《湘军兵志》所言:“再过二十年,辛亥革命,哥老会与同盟会联合,就把清皇朝推翻了。当年曾挽回过清皇朝国运的湘军,如今竟然做了清皇朝的掘墓人。”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视台正播放《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这让我想起船山对诸葛亮的评析。船山认为,诸葛亮三分天下,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的《隆中对》,在刘备到处飘零,无立足之地时,是正确的抉择。蜀以数十年立国之基由此而定,而最终不能战胜曹魏的原因亦由此而生。蜀恃险而言,但荆州兵利于水,一出宛、洛而气馁于平陆;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秦川而情摇于广野。以有险可恃而应对无方,姜维之败,乃是必然。船山认为唐朝只懂用战争实现和平。宋秦桧之和与岳飞之战未尝不可配合起来,“相辅以制女真”。而岳飞却把这两种方式尖锐对立起来,一味排斥和谈,结果反而造成主和派的得势,岳飞也未免失之偏激。“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此中国制夷之上算也。”其论确别开生面,言人所未言。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